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已经好长时间没出来参加这种活动了,但今天看到这本书,我非常高兴。
7月23日,当《东北日报》老编辑、著名作家、学者,97岁高龄的彭定安教授手捧着《东北日报里的沈阳工运记忆》这本书,讲述自己当年在《东北日报》工作的经历,上林零碳有机农场的职工书屋2025年沈阳市职工主题阅读活动暨共读《东北日报里的沈阳工运记忆》活动现场响起了充满敬意的掌声……

400万字中精炼出
《东北日报里的沈阳工运记忆》
彭老如数家珍地回忆起自己在《东北日报》工作的经历。“我22岁到25岁在《东北日报》工作,那是我最好的青春年华。在这里,我接受了最早的革命新闻教育,对我一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听着彭老情真意切的分享,坐在彭老身边的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全国劳动模范邓永久禁不住眼泛泪光。他手里拿着两份泛黄的《东北日报》,这两份分别出版于1948年12月24日和1949年3月2日的《东北日报》,记录着“中华全国总工会东北职工总会从哈尔滨迁驻沈阳”“全国总工会迁北平办公”等与工会相关的重要新闻。

邓永久(左)和彭定安(右)在交流。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东北日报里的沈阳工运记忆》一书,是由沈阳市总工会通过摘取《东北日报》中的工运内容史料编撰而成,展现了1945年11月至1954年8月沈阳工人运动的历史脉络。这本书展示了沈阳这座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工业重镇,以淬火成钢的奋斗史诗,在波澜壮阔的工运中铸就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因为《东北日报》的原文是竖版繁体字,要转化成横版简体字。600多篇有关工会的报道共400多万字,市总工会发动了150余名职工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完成了原始资料的准备工作。经过遴选,最终选用了99万字编撰成这两本凝聚了沈阳工人阶级奋斗历史的鸿篇巨著。

工运精神在阅读中薪火相传
“这本书既是一部珍贵的史料,同时也传承了一种城市精神。”苏家屯区作家协会主席郭少梅建议大家应该带着思考、使命感、城市文化认知去阅读《东北日报里的沈阳工运记忆》。“要把浸透在作品中的沈阳工业城市文化的精神继承发扬下去。”
沈阳耘垦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代表朱青文说:“我们单位也有职工书屋,我会把这本书带回去,让更多职工看到,领略其中的精神,激励我们做好以后的工作。”

全国劳动模范、苏家屯区佟沟街道刘千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贯华从书中找到了《选举劳模代表广泛交流经验沈市一届劳模代表会议闭幕》这篇珍贵报道。“75年前的那场会议,开启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的神圣重任。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东 摄影:王雁 视频:张骁娃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