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岗位向“数”向“新” 就业市场凸显“智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07 21:13:00    

来源:新华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是重中之重。记者观察到,今年以来,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用工需求旺盛,催生大量新岗位,就业市场凸显出“智能+”特点。

2025年5月21日在江苏连云港拍摄的“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连云港专场)暨江苏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招聘会现场。线下百余家企业和线上千余家企业共提供超1万个工作岗位,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行业。新华社记者 毛俊 摄

5月28日上午,在百度大厦,一批新员工正在集中参加入职培训。当天这一批次约有120位培训人员办理了入职百度的手续,其中包含社招员工、校招员工和实习员工。

“今年我们已经开放了3000多个暑期实习的机会,给到在校生进行投递。”百度校园招聘经理刘帅表示,“希望未来能够招聘到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模型算法,以及前后端开发、AI产品经理等领域的人才。”

5月28日上午,一批新员工正在百度大厦集中参加入职培训。新华社记者 夏子麟 摄

除百度外,多家互联网企业、制造业企业近期也集中启动人才招聘计划:腾讯宣布启动“史上最大就业计划”,三年内新增2.8万个实习岗位并加大转化录用,其中,2025年将迎来10000名“校招”实习生,六成岗位面向技术人才开放;美的集团2025年继续通过校园招聘加大岗位供给,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先进制造业人才受青睐;阿里巴巴2026届春招开放超过3000个岗位,AI相关岗位占比近五成。

今年以来,国内多家科技公司都对AI岗位人才“求贤若渴”。广东小鹏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称今年招聘首先抢AI人才,计划招6000人以上。

中科摇橹船是一家专注于“光+AI”融合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今年重点招聘光学、算法、机械、电气、软件开发高级工程师。“我们公司对科技人才需求很多,非常希望有更多相关人才加入我们,助力AI技术发展。”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钟玉婷说。

麦肯锡咨询公司最新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万,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

5月13日,由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杭州市钱塘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乐业杭州 AI启未来”2025杭州市青年就业促进大会系列活动在钱塘区金沙湖大剧院举办。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走进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数百架机械臂精准起舞,在线AI视觉检测覆盖热成像模具温度监控等20多个场景、70余个工位……当前,AI和智能化技术正成为汽车新基因。为适应发展需求,长安汽车正加速构建面向未来的科技人才矩阵。

该企业人力资源部招聘处高级经理敖艳表示,公司人才来源已由传统制造产业向互联网、信息通信、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开始转变。其中,应届大学生的引进已从传统机械、车辆优势学科院校向电子电气、计算机软件类等优势学科院校延伸。

求职者陈念近日应聘了汽车装配工岗位。他告诉记者,令他感受最深的是,工厂里整齐划一的智能化设备,正在对传统岗位技能提出新的需求。“现在工厂里90%以上都是智能设备,掌握这些设备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能够帮助我更好地成长,也让我更有获得感。我也希望能够在这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助力中国智能制造发展。”他说。

3月6日,工人在位于重庆市渝北区的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总装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让传统制造业重镇东莞的用工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今年一季度,全市重点企业用工需求中,技工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超过3万人,接到简历投递量环比增幅已超70%。

今年以来,东莞有580家企业前往浙江跨省招人,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领域。一些招聘企业告诉记者,他们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所以把揽才目标瞄准了数字经济人才云集的浙江。

“过去我们更多是招聘一些运营、基础管理和生产类的岗位为主,现在更多的是希望利用数字化手段、智能化工具来提升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广东宏川智慧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川说。

5月21日,“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连云港专场)暨江苏省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在江苏连云港举行。线下百余家企业和线上千余家企业共提供超1万个工作岗位,涵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行业。新华社记者 毛俊 摄

面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等方式正助力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3月28日,西南大学应届毕业生在2025年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综合类双选会现场了解岗位信息。活动邀请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信息、绿色化工、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领域企业参与,为毕业生搭建广阔多元的就业平台。新华社发(秦廷富摄)

合肥工业大学立足学生实际和软件人才市场需求,与小米集团合作创新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近三年,学院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拿到首期小米工程师训练营结营证书的学生当中,已落实工作的学生,84%以上进入央企国企及世界500强企业。”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储文静介绍。

中电信量子集团始终坚持按“总师+总工+创新团队”的体系来构建规划人才队伍。“科学家也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带领技术项目攻坚的团队,对技术骨干和青年人才进行相应的指导。”集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郭娟说。

中电信量子集团研发人员正在调试“天衍-504”超导量子计算机。(中电信量子集团供图)

日前,江西省出台《江西省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若干举措》,打出数字人才培育“组合拳”,着力打造一支规模适配、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数字人才队伍,服务全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

“面向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专精特新的企业就业,我们政府还会有一个就业补贴,帮助他们高质量就业。”江西省南昌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魏巍说。

4月8日,上海虹桥枢纽乐业空间举行4月首场招聘会,求职者(左一)在现场咨询职业技能补贴政策。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发放稳岗资金35.2亿元,支出就业补助资金238亿元,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563亿元。

目前,各方面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岗位供给;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出养老服务、家政、长期照护等专项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印发新一轮青年就业17条政策举措,针对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明确“两稳定、一防止”目标任务,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我们将不断地完善稳就业的政策工具箱,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为全力巩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本面提供有力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陈勇嘉说。

2025年4月9日,大学生在云南省文山学院滇东南片区专场招聘会现场咨询就业信息。新华社发(熊平祥 摄)

统筹:吴炜玲

编导:张欢

记者:于晓苏、郭杰文、李嘉乐、曹力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相关文章
  • 夯筑起应对复杂变局的坚实依托——中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观察   2025-07-20 21:34:00

    来源:新华社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近日,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发布。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中国大市场展现强大韧性,成为支撑高质量

  • 快看看有你没!2025哈尔滨马拉松抽签结果公布   2025-07-20 20:45:00

    20日14时,哈尔滨银行2025哈尔滨马拉松抽签结果正式揭晓。此次抽签结果通过报名官网与短信推送同步发布,参赛选手可通过官网或数字心动APP查询结果。官网查询步骤如下:进入报名官网后,依次点击【立即报名】-【个人中心】-【我的报名】,页面将显示【恭喜您,已中签】【很遗憾,您未中签】【候补中】等字样,

  • 截至2024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帮助出海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80.4亿元   2025-07-17 11:40:00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7月17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底,累计向出海企业提供指导服务2393次,咨询服务6885次,帮助其降低应诉成本13.2亿元,挽回经济损失380.4亿元。编辑/樊宏伟(新华社)

  • 长聚学子 春城暖才丨长春师范大学用服务组合拳助力毕业生扎根春城建功立业   2025-07-11 17:24:00

    长春师范大学一直把促进大学生留吉留长就业工作列为学校重点任务,通过提质量、优服务、拓岗位,促进大学毕业生留吉留长就业创业。近三年来,长春师范大学累计有近万名毕业生扎根吉林、建设长春。张校是长春师范大学数学学院的一名优秀毕业生。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三年行动重点培养对象,他曾入选学校“学行双语实验班”。

  • 参加全会后有了新目标,成都这家中国VR50强企业将加码“文旅+科技”深度融合   2025-07-11 16:31:00

    “我深受鼓舞,接下来公司将进一步发挥科技企业的优势,将我们的技术能力更好地融入到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当中。”7月11日,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四川物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通科技”)总经理袁梁有了新目标。物通科技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是一家专注于AI+XR沉浸式内

  • 七月气温火,火了“高温经济”!   2025-07-09 19:03:00

    热,成为7月的关键词。7月1日—7日,受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山东、江苏、安徽等24个国家级气象站打破当地7月最高气温纪录,河北、山东等115个站点打破夜温纪录。全天气温高,昼夜温差小,网友评价“简直是二十四小时把人放在火上烤”“原以为来了火焰山,你跟我说前面是潍坊”“出门像被牛舔了一口”。全网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