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技工到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长春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刘洋用15年时间书写了“技能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的青春华章。1989年出生的他,18岁即被母校破格聘为实训教师,在6年内完成从专科到研究生的学历跃升,并通过国家级技能竞赛锤炼技艺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在数控车工行业,他目标明确,凭着拼搏进取的精神闯出一片天空。

刘洋正在调试组装单细胞分选仪。
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吉林省选拔赛专家组组长,他一边有条不紊推进全省76个项目的选拔准备工作,一边严谨细致开展所带选手训练工作,创下了月训练430小时的行业记录。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他连续五届斩获省级竞赛第一名,赢得业内广泛认可。作为竞赛指导教师,他培养的多名学生包揽了吉林省省级竞赛数控车项目的前三名,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25项,优胜奖36项。作为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的裁判员和省选拔赛的专家组成员,刘洋以精湛的技能、求实的品格为多场技能竞赛的公平公正作出重要贡献。
“我肩负着培养更多新时代工匠的重任,我要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这是刘洋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数控技术的先行者,他紧跟科技前沿,及时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人才培育。他创办“机械标兵班”,牺牲大量休息时间,以“带徒传技”的方式随时“一对一”为学生解惑答疑。在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下,刘洋培养出高级技师26人、技师42人,累计荣获各级荣誉100余项,其中包括7名全国技术能手和82名吉林省技术能手。这些优秀学生在刘洋的带领下,不断推动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成为助力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刘洋深知人才培育要“攥指成拳、造炬成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获得者周楚杰被成功引进吉林省,为我省人才培育的教学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添砖加瓦。
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刘洋始终以“技能报国”为使命,敢为人先。他提出“比技能、促质量、求提高”的比赛观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活动观,带领中心教学团队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将先进的理念、技术传递给更多学生。这种“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三比三试”一体化教学方法,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与提升自我,实现教学质量的跃升。2021年,刘洋带领选手参加首届全国技能大赛,荣获1枚银牌、1枚铜牌,取得6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其中6人入围国家集训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刘洋对于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从未止步。近年来,他所在的工作室共取得创新成果12项,转化成果107项。他先后发表SC论文I3篇、EI论文1篇、核心论文1篇、发明“多用途锁刀座”“一种五轴雕刻机的夹盘结构”等实用新型专利7项,荣获省级论文一等奖两项以及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面对我国精密生命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卡脖子”现象,他主动加入“单细胞分选”科研项目,成功于2020年2月发布世界首台基于激光能量技术的单细胞分选仪,以科研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的极致追求,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从实训车间到世界赛场,从三尺讲台到科研前线,刘洋用微米级精度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他既是手持量规的技能大师,也是胸怀家国的教育匠人,以技术创新推动民族复兴,以教育之光点亮青年梦想,在技能报国的道路上镌刻出璀璨的青春印记。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