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的时间,就连吴欣本人也想不到,他能从一个普通的建筑测量员,变成企业副总经理。改变他的,居然是家乡的“牛”。
2019年初,24岁的吴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安顺市区干了两年建筑测量,他心里盘算着两条路:要么去沿海闯荡,像许多同龄人一样追逐更高的收入;要么回到老家关岭,找份家门口的工作。
“当时挺为难的,如果不照顾家里,真想出去拼一把。”7月2日,在关岭自治县关岭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关岭牛投集团”),吴欣在自己的办公室回忆曾经的抉择。

彼时,关岭牛产业正被作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吴欣一头扎进了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现实的冲击是巨大的。“第一次进场培训,那些种公牛站起来比我高,我真的很怕被踢伤。”吴欣坦言,专业上的“一窍不通”——不懂产业政策、不懂规模化养殖技术、不懂疫病防治,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
“心慌啊!在生产部门,没有扎实的技术本事怎么行。要么被淘汰,要么就逼自己成为专家!”吴欣果断选择了后者。
当时,关岭自治县正着力打造“贵州关岭牛种养师”这一省级劳务品牌,旨在系统化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人才,这为吴欣打开了一扇大门。他抓住了该公司选派外出学习的机会,回来后,又像海绵吸水一样,抓住每一次培训,主动向退休的畜牧专家请教。

从不敢靠近,到敢于上手;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近三年的时间里,吴欣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的蜕变。一个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场景是:一次下乡为农户的牛采血,他发现自己的速度和规范程度,甚至超过了同行的专业技术人员。“那一刻,我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信。”吴欣说。
掌握了核心技能的吴欣,开始将自己的成长反哺于关岭牛产业的发展。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养殖员,而是成为了一个连接企业与农户的“关键纽带”。

他走村入户,将该公司的标准化养殖理念和技术带给养殖户。他组织开展了8次技术培训,累计为963人次提供了“充电”机会。
“以前农户养牛,凭的是经验,比较粗放。现在我们教他们怎么科学配比饲料,怎么规范防疫,怎么看市场行情。”吴欣介绍,通过系统培训,农户的养殖效益显著提升。他参与实施的农户代养政策,已带动全县1060户养殖户平均每户增收4014元。

人才的成长与品牌的崛起同频共振。正因为有了一批像吴欣这样的“关岭牛种养师”,关岭牛的品质得到了根本保障。2021年,关岭牛一举斩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2023年,又作为全国“村BA”总决赛的冠军奖品火爆出圈。
品牌的声誉最终转化为市场的真金白银。如今,关岭牛存栏已达13.42万头,综合产值17.36亿元,直接带动全县超5万人参与产业发展。
“关岭牛种养师”并非孤例。在安顺,一个由特色劳务品牌构成的就业矩阵正在形成。
“西秀区轿子山破酥包师傅”让百年小吃走向全国。轿子山镇1023户共2270人在15个省市开店,年产值超千万元。

“镇宁蜂糖李产业新农人”将荒山变金山。22万亩蜂糖李带动2779户共12000人,人均增收4.2万元,年产值超5亿元。
“贵州安顺小菊家政工”通过标准化培训,累计培训6200余人,将传统家政做成规范产业。
截至目前,安顺市培育打造14个劳务品牌,直接促进就业近4万人,间接带动就业13.65万人,吸引千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024年总产值约8.3亿元。

看着办公室窗外连绵的青山,吴欣感慨万千:“我的成长,得益于遇上了产业发展的风口,更得益于‘关岭牛种养师’这个平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杨
编辑 周强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