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当下,武汉市教育局近日发布的《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全员文体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构建起覆盖全体学生的文体活动体系,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深化落实,更是对“五育融合”教育目标的创新实践。这一政策的出台,既是回应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审美素养的关切,也为破解“重智轻体”“以考定教”的痼疾提供了系统性方案,彰显了教育改革的魄力与智慧。
《通知》的突破性在于其“全员性”与“常态化”的顶层设计。从春季综合运动会到秋季达标运动会,从每日阳光大课间到三年周期的集体艺术展演,武汉市将文体活动嵌入学校教育全流程,形成“人人有特长、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格局。例如,春季运动会融合田径、球类与传统项目,增设攀岩、飞盘等新兴运动,既保留竞技性,又通过三人四足赛跑、筷子夹球等趣味项目激发参与热情;秋季达标运动会则对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体质薄弱学生定制提升计划,实现从“被动测试”到“主动锻炼”的转变。这种分层推进、动态评估的机制,让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非旁观者,真正实现了“五育”从理念到行动的贯通。
以活动为载体,武汉的实践重构了校园育人生态。过去,学生课间“蜗居教室”、艺术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屡受诟病。《通知》要求每天开展阳光大课间,根据季节与场地灵活设计室内外活动,春秋季组织跳长绳、攀岩等户外运动,恶劣天气则转为座位操、班级合唱等室内项目,确保学生每日体能训练与美育浸润不间断。这种“一校一策”的弹性安排,既尊重学校实际,又打破“一刀切”的执行困境。武汉光谷五小从日常管理中“抠”出6个“5分钟”的先行经验,更印证了政策落地对校园活力的激活作用——当孩子们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在舞台上展示才艺时,教育的温度与生命的张力得以自然流露。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通知》通过三级保障机制确保实效。其一,建立责任清单,将活动纳入学校年度计划,明确安全措施与岗位职责,避免“走过场”;其二,构建评估体系,要求各区教育局及时掌握和评估学校全员文体活动开展情况;其三,拓展家校联动,引导家长关注或参与学校文体活动。这种“制度刚性”与“资源柔性”的结合,既压实主体责任,又释放创新空间。
教育从来不是独奏,而是多方合奏。武汉的探索表明,当文体活动从“点缀”变为“刚需”,教育的价值便超越了分数与排名,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校园戏曲争霸赛、艺术小人才展演等品牌活动的持续深化,武汉经验或可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启示,唯有将政策设计扎根于学生成长规律,让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五育融合”才能真正从文件走进现实,培育出体魄强健、精神丰盈的新时代少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