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夏天,“苏超”以“谁行谁上”的纯粹态度,让无数普通人的足球梦破土而出,公司职员、在校学生们脱下工装校服、换上球衣,用汗水书写着双重人生的热血篇章。他们是职场里的平凡身影,也是球场上的追风者,在生计与热爱的双轨上,用执着诠释着“足球不止于竞技,更属于每一个敢梦的灵魂”。
贴膜匠:
站在球场上,什么都忘了
7月3日,宿迁一家汽车美容店里,22岁的殷嘉明全神贯注地将一卷透明车膜精准地覆盖在车身上,动作流畅而沉稳。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他收拾好工具,脱下工装,换上宿迁队战袍,奔向训练场。宿迁队的13号球员殷嘉明,白天是汽车美容店里指尖翻飞的贴膜师傅;夜幕降临,他便化身绿茵场上疾驰的追风者。

“知道他爱踢球,没想到能踢得这么棒!”店长蔡露提起殷嘉明,满是自豪。殷嘉明如今被称为“汽车美容界的‘内马尔’”,“不少顾客慕名而来,还有球迷特意定制了加油牌送给他呢!”
殷嘉明与足球的缘分始于小学五年级。一次偶然路过校队训练场,他忍不住上去踢了几脚,灵光乍现的表现竟被教练一眼相中,开启了他与足球的不解之缘。为了赶上队友,他常常独自在球场加练,风雨无阻。初中时学业压力曾让他短暂离开球场,进入职高,那份心底的激情被重新点燃。这些年社区球场是他最忠实的伙伴,“哪怕只有我一个人,也会坚持练球。”今年,“苏超”战鼓擂响,宿迁队组建之际,得启蒙教练推荐,殷嘉明凭借实力通过层层选拔,成功入选,开启了“白天贴膜,夜晚追梦”的别样人生。

贴膜是生活,足球是梦想。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他腼腆一笑:“就是喜欢。只要站在球场上,什么都忘了。”
为了兼顾工作与训练,他要求自己在贴膜时更加专注高效,“保证又快又好地完成,就能争取更多训练时间。”在他眼中,贴膜和练球竟是相通的——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手上功夫好,脚下功夫更了得!”同事们笑着打趣,也为身边藏着位“苏超”球员而兴奋。训练时间一到,大家总会主动搭把手,为他挤出宝贵的训练时间。“盼着他多进几个球,为咱宿迁争光!比赛时,我们组团去给他加油!”同事们的支持是殷嘉明坚实的后盾。
大一生:
学业和赛场都要找到平衡点
淮安队球员张宇,目前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一学生。张宇已经代表淮安队踢了三场比赛,表现亮眼。对阵镇江的首秀,他打满全场;6月14日面对南京队的焦点战中,他更以关键表现助球队逼平劲敌。就连主教练董松也对他赞不绝口:“张宇在场上很拼,每天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惊喜。”

5月6日,一封来自淮安市足球运动协会的函件飞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请征调该校集成电路专业学生张宇,代表淮安市出征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自此,张宇身披18号球衣,在南京和淮安两地奔波,一边忙学业,一边备战;他的备忘录中,一边是“数字电路”的波形图,一边是“苏超”的战术分析表。这种“双线作战”的模式,让他“痛并快乐着”。
“最初踢球,是被校队早餐的香味‘骗’进门的!”谈及足球起点,张宇笑着揭秘。在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读四年级时,训练场飘来的食物香气让他成了场边“钉子户”。教练注意到这个跑得快又执着的孩子,将他招入队中。
去年考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后,张宇凭着对足球的热爱和过硬的技术,加入校足球队,在繁忙的课业之余,刻苦参加校队训练。去年11月,南信院校足球队参加“省长杯”江苏省大学生足球联赛,获得高职高专组总冠军。
南信院体育部部长梁培根解释,学校针对体育特长生建立教练员与任课教师“双导师制”,动态跟踪学生的发展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个性化辅导,让学生运动训练与专业学习协调发展。“老师还会单独安排时间帮我补课。”
在“苏超”比赛中,他慢慢懂得,无论是学习还是兴趣,都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作为一名后卫,既要组织好进攻,又要做好防守,每一个拦截、每一次抢断都至关重要,要找到平衡点。”张宇说。
“李经理”:
都是值得全力以赴的事
7月5日对阵苏州队前夕,李享的微信“炸”了。同事追着问:“享哥,有票吗?”他笑道:“我爸妈都得自己抢票。”
“你好,这个方案更适用于您这样的房地产企业……”午后的平安银行办公室内,李享的嗓音温和而笃定。当墙上的时钟指向5点半,他迅速解下工牌,像按下某个隐形开关。同事笑着探身:“小李,今天还去?”他抓起运动包冲出门:“必须的!”方向盘一转,轿车划过长江大桥的弧线,奔向隔江相望的训练场。白日的金融术语在脑中退潮,取而代之的是边路突破的战术板。

“苏超”非职业球员报名通道开放,让这个埋首在银行办公室的青年,唤醒血液里奔涌的少年时省青训队留存的因子;选拔赛中展现一次凌厉的边路突破,令教练在他名字旁画了圈。
从此,他的时间被切割成精密的两段:朝八晚五的银行时光,西装革履,为客户厘清财富脉络;晚7点半的南京队训练中心灯火通明,身穿99号球衣的李享用力系紧鞋带,化作边路利刃,与队友们铿锵碰撞。训练结束,他用做金融方案时的钻研劲和队友们复盘比赛录像。

“第一次上场,对战南通队,补时才上场。”李享回忆首秀时眼睛发亮。虽然那场球南京队1比2落败,但看台上山呼海啸的观众让他震颤——这比大学时全国大运会的赛场壮观多了。
“踏上草皮那一刻,像回到少年时踢球的时光。”他指着脚下茵绿的赛场。“白天我为客户规划金融项目方案,晚上我为自己的足球人生奔跑——都是值得全力以赴的事。”当被问及未来,他眼神坚定:“足球让我热血,金融让我踏实。谁说人只能活成一种样子?”
服务生:
守好自己的阵地就是成功
“以前踢青少年联赛,观众最多百来人。这次在3万人的声浪中登场,太震撼了!”“苏超”第五轮盐城主场对阵镇江,盐城队16号球员单伟终于赢得首发机会,23岁的他难掩激动。
“足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只要力所能及,我必全力以赴!”单伟的足球梦始于小学二年级,痴迷看人抢球,他加入了足球兴趣班。凭借天赋和刻苦,他一路披荆斩棘,甚至入选了国安青训队。一次伤病让他不得不暂别训练场,但康复归队后,他陷入半年的“板凳期”。“教练一句话点醒我:‘想踢球,得拼命!’”从此,他把每一次训练都当作证明自己的战场。

“苏超”开赛前,单伟白天是青训场上教孩子们踢球的教练,夜晚则是穿梭于火锅店的服务生;联赛打响,为全身心投入集训,他暂停了教练工作,但海底捞的工作一直没停。“他每天在海底捞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早上9点坐两小时车赶到东台参加球队训练,太不容易了。”盐城足球集训队的负责人语气中交织着心疼与担忧,“小伙子勤奋得让人敬佩,这强度实在太大。”
单伟是海底捞同事眼中那个“走路带风”的勤快服务员。“话不多,干起活来特有激情,像那锅沸腾的汤底,活力四射!”同事们这样形容他。店长程哥更是赞不绝口:“这小子,从最基础的‘走锅’学起,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已经是能独当一面的优秀服务员了。”
“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得知单伟踢“苏超”,同事们自发抢票去现场为他呐喊,店里也根据他的赛训灵活调班,还给他颁发了1000元“奋斗激励奖”;海底捞大区还送来了专业战靴,并授予他象征奋斗精神的“金豆豆”荣誉,表彰他“双手改变命运”的拼搏精神。
“无论在球场还是工作岗位,守好自己的阵地,就是成功。”对于自己的首秀表现,单伟谦逊地评价“中规中矩”,但眼中已燃起新的斗志:“下一个目标,我想在‘苏超’里进一个球!就从这一个开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华钰 史伟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