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它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集中代表淸王朝的反动统治,扫荡了顽固阻挠中国社会进步的满清亲贵势力,废除了2000年历代相传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国史无前例的民主共和政体,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石。
但是,最后辛亥革命却以失败告终。
公元1911年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决定在临时政府未能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黎元洪为总督,并通过了《中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代表会议还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在南京召开大总统选举会。
后来,经过反复协商,革命党领导人多主张推举刚从海外来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大总统。黎元洪当选力副总统,仍留在武吕。由于于公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人们将这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公元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公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淸王朝的丧钟自此鸣响。
武昌起义和随之而来的全国革命狂潮,不仅使淸政府手足无措,也使清政府的后台老板帝国主义十分震惊。一开始,他们打算给予清政府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协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至一九一一年十月二十日,集中在武汉江面的外国军舰即达十六艘之多。但是,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与清政府的土崩瓦解。
面对帝国主义与立宪派、旧官僚的步步进逼,革命党人却表现得极其软弱。为了取得“廉价的胜利”,他们面对反动势力的夺权阴谋不敢组织有效的抵抗。湖南立宪派夺权后,革命党人和会党群众“汹汹谋复仇”,要“攻扑督署,锄元恶”。但黄兴等却以湖南局面不能再“糜烂”为由,反指示谭人凤等支持谭延闿,在已经独立的各省如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都出现了革命党人联合旧势力,共同镇压群众斗争的事情。至于对待帝国主义,各省一经独立都毫无例外地宣布了各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条令。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种态度,使他们在帝国主义及国内反动派的进攻下,必然走向失败。
在取得胜利后,革命派内部也出现分裂、涣散的局面。同盟会原来就是个比较松懈的资产阶级政党,它的内部存在着各种狭隘的地域观念和门户之见,在革命反满的旗帜下他们能求大同,但当革命一经胜利,无论从组织上或思想上都产生了分化。章太炎高唱“革命军兴,革命党淸”,与立宪派、旧官僚同流合污;汪梢卫则拜倒在袁世凯脚下,为“南北和谈”穿针引线;连同盟会在国内的实际负责人黄兴在江浙立宪派张赛、汤寿潜和旧官僚赵凤昌、程德全包围下也后退了。在革命前进的关键时刻,革命派的迅速分化,无疑为帝国主义、立宪派和旧宫僚破坏辛亥革命提供了条件。
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眼中,清政府既已土崩瓦解,革命又非中止不可。那么在当时情况下,由谁来代替淸政府,充当他们镇压革命、维护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代表呢?中外反动派的眼睛都盯到了袁世凯身上,而袁世凯也正是利用了这一形势,施展了他那套纵横捭阖的手段,终于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三个原因
1.内部矛盾和分裂:辛亥革命时期,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党人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意见分歧和互相猜忌,无法形成真正的统一战线。此外,清朝政府也利用了这些内部矛盾,采取分化策略,使革命党人失去了团结和力量。
2.天时地利不利: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同时,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严重的侵略和割据,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际压力。这些都对革命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3.革命力量不足:辛亥革命开始之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社会,大多数人口是农民,他们缺乏政治觉醒和组织能力,难以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而革命党人虽然积极推动革命,但缺乏足够的武装力量和国际支持,难以与清朝政府和列强进行有效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