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出正月都是年,想必大家一定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热闹的氛围当中。
在我们北方,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那么,饺子是如何起源的?它的演变过程和寓意又是什么呢?
饺子,俗称水饺,在我们北方,有的人还叫它扁食。其实,饺子最早的叫法,叫娇耳。
据资料记载,饺子的起源,与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有关。有一年冬天,时至冬至时节,张仲景在路上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因为天气寒冷,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他搭起医棚,支起大锅,专门为穷苦百姓舍药。他把羊肉、辣椒和驱寒的药材放入大锅里,熬到火候时,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下锅煮熟,并取名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以后,顿感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人们冻烂的耳朵很快的也都治好了。后来,人们每到冬至,家家都要包娇耳,来预防耳朵被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娇耳的叫法逐渐变成了饺子的叫法,后来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在吃饺子时,喜欢把饺子连汤带水一起吃,所以饺子又称为水饺。
再后来,人们不再把吃饺子作为治疗冻伤的唯一方法,而逐渐演变成一种节令食品。饺子,形似古代的元宝,过年吃饺子,寓意“新年发大财,元宝滚滚来”。在我们北方,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在平时,如果谁家来了客人,都会用一顿饺子来招待客人,如果不用饺子来招待客人,那就会认为是招待不周,用饺子招待客人,是我们北方人的最高礼节。
在过去,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不能保证平时经常吃上饺子,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饺子,还不能保证是白面饺子。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年过年,我们家吃的就是山药面饺子。
北方人除夕吃饺子,有在子时吃饺子的习惯,这正是过年更岁交于子时,交子的谐音就是饺子。除夕下午,许多人的家里开始包饺子,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围在一起,拉着家常,其乐融融,呈现一派温馨的情景。整个包饺子的过程,就叫团圆。吃饺子,有阖家团圆的寓意。
大年初一,北方人也会吃饺子,寓意招财进宝。人们还会在先前包饺子时,在饺子的馅料中,放入经沸水消毒过的硬币,如果有谁吃到了这个带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这个人一年里都要走好运。
曾经有南方的朋友,嘲笑我们北方人吃饺子,就如同煮方便面一样,是懒惰的表现,恰恰相反,从包饺子的整个过程来看,说明我们北方人还是非常勤快的。包饺子首先要买肉、买菜、剁肉馅儿(或者绞肉馅儿)、调馅儿、和面、到最后包成饺子,整个过程还是十分繁琐的。
饺子有猪肉馅儿的、牛肉馅儿的、羊肉馅儿的、鲅鱼馅儿的、虾仁馅儿的、素馅儿的等等,但是,无论吃什么馅儿的饺子,它都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与祝福的美好愿望。
综上所述,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不仅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还蕴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过去一年的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