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问诊,靠谱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9:19:00    

从导诊机器人到手术机器人,从肺结核诊断到癌症早筛,AI技术正在快速进入医疗领域,应用场景日益多元。今年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问世,更是掀起一阵“生病问AI”的热潮。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让AI医疗更合规,医患双方又该如何与AI建立起更科学、更有效的良性互动,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AI问诊,用了没?

51岁的王女士因反复腰背痛,在当地医院查出左肾同时存在动脉瘤和静脉瘤,位置复杂且风险极高,多家医院建议进行肾切除术,但她不愿放弃:“我儿子在AI平台详细描述了我的病情,AI精准推荐了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杨杰医生团队。”

接诊后,杨杰团队创新设计治疗方案,在95分钟的精密手术中,通过直径2.8cm的单一孔道,先后完成动脉瘤切除、静脉瘤剥离及动静脉血管重建三大高难度操作,最终完整保留王女士的肾脏功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给医疗领域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不确定挂什么科、看不懂化验报告……这些困扰民众看病的难点、堵点问题,在“AI陪诊员”“AI智能助手”“AI健康管家”等大模型的帮助下,有了更优解。

江苏省人民医院基于DeepSeek大模型,推出智能报告解读功能,AI助手可以自动识别并标注检查报告的异常指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其临床意义,并为患者推荐下一步就诊方向。“以往拿到化验单后,我会去网上搜索异常指标,但看多了让人更焦虑。”患者王先生说,“现在医院推出这项新功能,让患者快速了解指标意义,建议也更具针对性。”

此外,AI被视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均的重要工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唐洲平认为,对于一些医疗水平不高、基层医生经验不足的地区,AI驱动的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测可帮助提高基层诊疗效率,在急重症转诊决策中发挥作用,让患者获得更高质量医疗服务。

AI医疗,可信不?

受访医生表示,AI在数据学习、提取、分析等方面优势显著,在疾病预测、健康管理、影像识别等领域均有出色表现。然而,一些AI误诊事件也引发人们对其可信度的讨论。

“目前人工智能给出的更多是通用治疗方案,且缺乏对输出质量的评估。由于医疗领域专业性强,不同提问方式会导致AI输出内容不同,这不仅容易出现误导、影响判断,还可能引发医患矛盾。”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潘振宇说,“建议公众使用时,可将其生成的结果当作参考,切勿过度依赖。”

“模型可以解放手脚,但不能替代大脑。”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副院长李学军认为,医疗决策依赖复杂的临床判断与丰富经验,尤其是面对不典型病例或多病共存的情况,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捕捉到细微症状和体征,这是人工智能目前难以企及的。

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上的AI影像分析、AI医疗设备

此外,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大,治疗方案需个性化调整,而人工智能在灵活性上有所欠缺。南京市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医师余晓燕坦言,来基层医疗机构看病的很多是“老熟人”,医生看诊时需要综合病史、症状等多种信息,AI目前在这方面还不够成熟。

AI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引发患者对数据隐私、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担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肖辉说,AI需要大量数据学习,但医疗数据的敏感性和隐私保护需求使得数据共享和使用变得复杂。“为避免数据泄露和跨境传输风险,不少医院会选择大模型私有化部署。”

AI医疗,怎样更合规?

如何让AI医疗更合规,使其更高效、更精准地服务大众?2022年,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去年,国家卫健委等制定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发布了人工智能技术的84种具体场景应用。

受访人士建议,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数据安全、建立权责机制和加强伦理监管等举措,推动AI医疗应用的规范化部署。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划分。李学军等认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要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为前提,在创新与风险间找到平衡;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最终决策权归医生所有,并推动行业自律;完善相关法规,明确AI研发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及边界;成立AI医疗监管部门,建立AI医疗技术评估机制。

其次,守护数据安全,明晰伦理底线。唐洲平等认为,应确保AI技术在法律框架下合理应用,严守数据安全与伦理底线,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医疗本质。同时,不少受访民众提出,AI问诊系统必须提供人工切换功能,患者应有权拒绝完全依赖AI的诊疗方案。

再次,加速医工交叉,推动AI医疗更精准可靠。受访专家认为,可推动医学与工程领域的协作与人才培养,鼓励医学、计算机科学和伦理学专家共同设计满足临床需求的AI工具。

潘振宇表示,要发挥AI医疗的深度价值,必须将其与医疗专业数据库、文献、治疗规范、指南等结合,同时探索将医生多年积累的看诊经验等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融入AI大模型,丰富AI医疗方案,提高输出质量。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

相关文章
  • 77岁老人重获新生 双峰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2025-07-07 14:38:00

    【来源:红网】红网时刻新闻7月4日讯(通讯员 朱维 刘霞)近日,在南华附一乳甲外科专家的指导下,双峰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成功为一位77岁高龄乳腺癌患者实施“单侧乳腺根治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精准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腋窝正常功能,显著降低了术后上肢活动受限、水肿等风险,为患者术后生活质

  • A股医疗器械板块集体走强 宝莱特涨幅超15%   2025-07-07 11:31:00

    观点网讯:7月7日,A股医疗器械概念股因市场波动出现震荡拉升。宝莱特股价涨幅超过15%,领涨该板块;五洲医疗和中科美菱涨幅均超5%。阳普医疗、春立医疗、山外山、迪瑞医疗、浩欧博等个股也跟随上涨。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 订单同比增长134.7%,山东健康旗下新华医疗感控事业部海外业务“加速跑”   2025-07-03 15:28:00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_国资要闻】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山东健康旗下新华医疗感控事业部积极应对、主动求变,通过精准的市场研判和灵活的应对策略,成功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新华医疗感控事业部国际贸易团队深入中东、中亚、欧洲和南美等地区进行调研,实现了产品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精准

  • 兰州工业学院举办人工智能与视觉检测前沿技术学术会议   2025-06-30 18:23:00

    中国甘肃网6月30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6月28日,兰州工业学院举办了人工智能与视觉检测前沿技术学术会议,吸引省内150余名高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参会。会上,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学志、南京理工大学教授李泽超、兰州大学教授马志新分别作了题为《微振动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预训练模型知识

  • 蹲点调查|意念控制成真,脑机接口来啦   2025-06-30 08:06:00

    脑后接入线缆,就能够畅游计算机的虚拟世界;学习知识不用花费时间,可直接传输到大脑中。这是1999年上映的经典科幻片《黑客帝国》描绘的画面。这并非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基于 “脑机接口”技术的合理想象。只在电影中出现的画面,正加速从科幻走进现实。戴上脑电采集帽,靠“意念”就能控制设备完成行走、抬腿等动

  • 粤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2025-06-29 08:09:00

    南方日报讯 (记者/宾红霞 通讯员/粤市监)日前,广东省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在广州成立。技术委员会由59名来自广东省科学院、鹏城国家实验室、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百度、科大讯飞、优必选、云从科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库卡等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