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5月18日,由四川省诗书画院、湖南省画院主办的书于竹帛——鲍贤伦、 陈阳静书法展将在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
“书于竹帛——鲍贤伦 陈阳静书法展”,以两位书家对秦汉简牍的深度解构与创造性转化为核心,既是对书法源头的一次深情回望,亦是以当代笔墨重启竹帛书写精神的尝试。“书于竹帛”四字承载着中国文字书写的原初基因,从殷商甲骨到秦汉简牍,从丝帛的流动感到竹木的方折质朴,竹帛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精神最本真的物质见证。鲍贤伦和陈阳静的创作,皆以简牍为精神原乡,却以截然不同的路径诠释其精髓,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竹帛对话”。

鲍贤伦的隶书,堪称“简牍考古”的当代转译。他摒弃清代碑学对汉隶的程式化摹写,转而直面简帛的“原生状态”——那些因简牍残破而产生的飞白、因快速书写而保留的牵丝、因材质局限而形成的朴拙笔意,在他笔下被提炼为一种“鲍式书写”。他深研汉隶经典,以简牍的“书写性”重构隶书的骨架:线条如锥画沙般沉厚,却不失简帛的灵动;结字在方整中暗藏险绝,既有秦简的率真,又具汉碑的秩序。

陈阳静的简牍草书,则是“以今释古”的实验。他跳出章草固有的法帖范式,从简牍中提取“古质”的基因:线条的提按顿挫源自秦简的疾涩节奏,空间的疏密错落暗合汉帛的虚实呼吸。但他并未止步于模仿,而是以“破界”思维重构章草的视觉逻辑——草法中融入简牍的直率,结字中打破章草的平正,甚至以现代构成打破简帛的时空局限。既是对隶草“古质”的解码,更是对其“今妍”精神的重新定义。

两位书家虽是出生于不同的年代,可展览把他们并置在一起,恰似两株扎根同一片土壤的古木,枝干形态迥异,却共享同一种文化基因。前者以隶书为体,在简牍的方折顿挫中构建宏大的历史叙事;后者以隶草为用,在简帛的流动气韵中释放个体的精神能量。二人对竹帛的取法,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的学术命题:书法的当代性,不在于形式的颠覆,而在于对书写本质的回归——回归到竹帛时代那种“即兴而书、因势赋形”的生命状态。

真正好的书法展览,应是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场域。当观众驻足于鲍贤伦浑厚的隶书前,他们触摸到的是简牍时代的文化基因;当目光流连于陈阳静奔放的隶草间,他们感受到的是竹帛书写的自由精神。这场“书于竹帛”的对话,既是对汉字书写根源的叩问,亦是对当代书法可能性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