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市数据局(行政审批局)政务大厅内“一件事”办理专窗。赵永 摄

创业“一件事”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赵永 摄
原题:政务改革项目数与被推广数双列全省第一
110个“一件事”“空手”速办,淮安做对了什么
5月3日,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护士马洁对产后第六天的何媛说,“等宝宝起好名字,你同丈夫带上身份证,来我办公室,为宝宝办户口、医保和社保。”“什么?在医院上户口?”病床上的何媛以为听错了。
“以前新生儿上户口,要父母到派出所申报、面签。如今,包括上户口等6个事项,统称‘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不出病房,就能在网上一次办结,再不用跑公安、人社、医保和银行窗口了。”马洁自豪地说,“这件事还是咱淮安先做,被省里推广的呢。”
“一件事”并非“事一件”,而是把分散在多部门的政务“一类事”,集成压缩成“一件事”,以便“一次办”。
110个“一件事”全市通办联办——目前,淮安市“一次办”的事项全省最多,也最复杂。其中,涉4个部门事项的占59%,涉3个部门的占31%,涉2个部门的占10%。部门利益固化,集成改革难,但淮安一路过关闯隘,不仅攻下110个“一件事”,而且改革成色高、群众获得感强。其中,七成“一件事”属于省内首试首创,四成被省和国家部委推广、数量全省第一。淮安市政务改革领跑全国,并率先实现从便捷化向增值化嬗变。
从攻克“财政奖补审批慢”破题,为全省“一件事”改革蹚路
早在2019年,省里就部署“一件事”改革,但多地停留在“部门推、小改小动”上,鲜有动到实权部门审批的“奶酪”。
自2017年被列入“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市”后,淮安一直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行政审批难点突破。
当调研得知,财政奖补资金下达企业平均77个工作日、最多210个工作日时,淮安市委领导坐不住了。2020年2月,市委领导在对当时新任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吴苏谈话时要求,“从财政奖补资金下达慢这件企业呼声最高的事改起!”
财政奖补审批,涉及市直18个部门。企业从县跑到市,到哪个部门,几乎都要走一遍“补材料—等研究—公示—盖章”等流程;即便“闯关”结束,也不知最终奖补多少、何时拨付。
淮安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18个部门“亮职、交权”——将财政奖补政策、金额、申报流程、审批时间等“和盘托出”,由市改革专班评估精简、细化条款,在申报材料、审批环节、办结时限至少各压缩三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全周期流程再造,新建市县一体的财政奖补集成平台,首批涵盖704个奖补事项,实行网上申报、市行政审批局专窗“一键支付”。
2020年4月平台试运行,到年底,全市累计足额兑付奖补资金8亿元,且多数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较改革前,企业申报材料、审批环节和拨款时长平均分别减少28.54%、43.2%和52.86%,开全国财政奖补直达企业先河。
找准支点,改革就能产生乘数效应——2021年1月,国务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推广淮安市做法;2022年,淮安“财政奖补资金直达市场主体机制改革”被列入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同年,淮安市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唯一“一件事”自主改革试点地区。
“市长账号”力破数据壁垒,为全省“一件事”扩容提供借鉴
高难度的财政奖补“一件事”做成后,淮安“一件事”改革如何再接再厉再攀高?
还是从企业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淮安决定不“包办”,自下而上征集“一件事”。各县、区自主申报,市级统筹公示,不管最终确定多少件事,统称“淮上关爱一件事”,构建全市“一件事”集成服务平台,每年不断采纳民意、添加新事。从2021年起,由若干“一件事”组成的“淮上关爱一件事”,开始列入淮安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至今5年不辍,成为家喻户晓的民生品牌。
2021年当年,全市确定改革25件“一件事”。随即,市“一件事”平台围绕自然人、经营主体等广泛采集数据,建立动态电子语料库,让群众办事“两个免交”:一是政府核发的材料一律免交纸质版,二是能提供电子证照的一律免交纸质证照。
可问题来了,像卫健、医保、交通等部门数据涉及隐私,都归集在上级政务平台,部门也就一个授权登录账号,无权也无法向市“一件事”平台提供全量数据。尤其公安、税务等部门数据具有安全属性,内外网不联通,数据无法共享。
时任淮安市市长史志军巧解难题:既然“市长账号”有权调看各部门数据,何不授权市行政审批局,有限查询下载部门相关数据,生成“一件事”通办数据库,铲平“数据烟囱”,让群众空着手也能办事?
市行政审批局迅速行动,紧锣密鼓张罗三件事:一是梳理全市全量政务事项,从中确定“市长账号”授权目录范围;二是在市政务大厅增设运行“市长账号”的政务数据超级管理员平台和专窗;三是接收公安、税务派员入驻,专司“市长账号”运管。
全市有多少政务事项?市行政审批局12名工作人员历时3个月大起底,梳理出市级1929个、县级1184个。办这3113个事项,需要提供多少政府核发的纸质证照、证明和材料?435个。其中,有多少纸质证照能够数字化? 234个。还有多少数据、材料市级平台调不到?201个。
于是,市长授权市行政审批局,在掌管201个登录账号的市直30个部门,开通201个“市长账号”,将孤立分散的部门数据归入全市政务平台,在全省首创“435个证照、证明和材料数字化共享,市域一网通用”。
拥有了全省最大的“免提交”电子数据库,淮安“一件事”扩量增面便水到渠成。2022年全市新增“一件事”29件,2023年再增24件,去年又增30件……增量与总量始终保持全省第一。
2023年,省“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进现场会在淮安召开,其中一组数据让与会者记忆犹新:3年来,全市累计调用“免提交”电子数据1943万人次、动用“市长账号”近万人次,平均每年受益群众94万人次。
力推数据服务向下延伸,高效办成“一件事”领跑全省
“435个‘免提交’电子数据,要走出市政务大厅,实现市、县、乡三级同标同质共享,多办快办‘一件事’。”淮安市市长顾坤要求。
市超级管理员平台分别向全市8个县(区)政务大厅、103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授权,设置包括可申请查询“市长账号”的超管或代办窗口,让更多难事就近办、“一次办”。
4月底,记者在淮阴区政务大厅遇到办事群众小张——4天前,他去银行办房贷,工作人员见他“个人征信报告”填的“已婚”,便让他出示结婚证。实际未婚的他,这时才发现填错了,连忙解释,可口说无凭,银行一定要他提供“未婚证明”。
小张自知理亏,先去社区,被告知自2018年起社区已无权开此证明。再去派出所,也被告知“不开”,他出示户口簿力争,“看,‘婚姻状况’栏为空白,意即‘单身’。”民警摇头,“无法用办户口时婚姻状况,推断你当下婚姻状况。”他又去婚姻登记处,墙上一纸通知更让他失望:2015年9月起,民政部门不再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辗转来到区政务大厅求助。工作人员徐海丰边安慰他“不急”,边向淮安市政务数据超级管理员朱维多发出申请,通过“市长账号”向省婚姻登记平台查询小张婚姻信息。3分钟后,朱维多传来小张“无婚姻信息”的电子回复。
“动用‘市长账号’为你开证明、办房贷是政府本职,但今后源头信息可不能填错了。”送走小张,淮阴区数据局局长陈效军对记者说,“平时业务练兵,多选取极端案例,只有多为难自己,才能更好为群众解忧。”
“把办成‘一件事’升级成高效办成‘一件事’,重在‘两心’。”淮安市委副秘书长、市数据局(行政审批局)局长吴苏有感而发,“出于公心保办事质量、将心比心提高办事效率。”的确,淮安加强科技与政务融合,不断把群众烦心事变为全市一网通办的“便捷事”。
特定困难人群做白内障手术,可享受1000元以内补助,可全区拿到该手术补助的患者为何很少?清江浦区行政审批局调研发现,不是没需求,而是手续烦——累计要带23份材料,分别去村居、乡镇(街道)、残联和医院4个地方盖章,审批时长20天,这让以老人为主的眼疾患者望而却步。
接到区里汇报后,市行政审批局抓紧推出“复明手术补助申请一件事”——手术后,由护士登录政务网,上传患者资料,一表申报、一网通办,患者躺在病床上,就可收到由医院先行垫付的补助费。近两年,全市有6910名特定困难老人手术后重见光明,也领到了这笔暖心补助。
提速增效,淮安持续深化“淮上关爱一件事”。其中,“零材料”现场办理新生儿出生、义务教育入学、敬老优待、结婚和特定群体复明手术5个“一件事”获全省推广,还获得“智慧江苏重点工程项目”。
以倒逼机制促进“一件事”迭代办,撑起营商环境新高地
国家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主要聚焦个人与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事项,秉持“项目为王”理念的淮安,主动增加“建设项目”事项,突出招商引资项目集成办、限时办,从而吸引众多大项目落户。
94分钟!这是总投资166亿元的淮安阿特斯新能源产业园办理营业执照、银行开户、税务套餐、就业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和免费刻制5枚公章的时间。这“神”一般的速度,来自淮安“三个独有”的创新机制。
——集成多个“一件事”迭代办。如将工程建设领域的立项用地、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4个“一件事”,集成为工程项目全周期审批“一件事”,再将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建成即验收、竣工即交付4个“一件事”,集成为重大项目全周期审批“一件事”,等于8个“一件事”一次办,岂能不快?
——1004名专员帮办“一件事”。市直42个部门222名副处级干部、8个县(区)882名副科级干部成为营商服务专员,分别挂钩县区、园区和企业,专门疏通“堵点”。
巨石集团投资10亿元配建风电场项目,立项审批时,发现其缺少风电能耗指标。该项目营商服务专员、涟水县数据局副局长张佩佩即向挂钩涟水县的市服务专员、淮安市数据局副局长陈照新汇报。市数据局通过数据爬梳,发现已批未建项目还占着指标,依规将其中233MW指标调剂给巨石,又经“并联审+容缺办”等程序,仅5天完成立项,让企业负责人惊叹,“专员解专业难题,事半功倍。”两年来,全市专员排查接手企业难事1225件,办结率97%。
——超时默认办结“一件事”。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前,均承诺办结时间。在办结日前1天和前1小时,平台会先后两次短信提醒,如仍无故拖延的,系统则强制办结。淮安说到做到——江苏启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年产13万吨生物质项目,因审批人员疏忽,对平台先后两次预警均忽视,触发系统超时默认机制,被强制审批通过。如此超时即办案例,全市已有9个。
办好“一件事”不是终点,淮安还构建“投资—反馈—优化”闭环营商生态。
“最高94分多,最低67分多。”涟水县政协主席姜杰介绍,该县每年组织政协委员、企业代表上百人,对县直部门落实“涟快办”情况公开评议、现场打分,结果报县委、县政府。政协常委还到得分低的部门视察,形成《视察建议书》,促其改进服务。去年,涟水晋级淮安市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同“涟快办”形成的营商品牌效应正相关。
110件“一件事”,撑起淮安市营商环境新高地——去年,全市67项营商环境改革获省级以上表彰,其中“拿地即开工(一件事)”在重大项目中占比全省第一;同时,全市平均每周新签亿元产业项目18个、新开工11个、新竣工8个……淮安市委书记史志军说, “每来一个项目,都是对政务改革和营商环境的考验:看服务是不是比需求早、做的是不是比说的好……”(林培 张静 余洁)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