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施秉县牛大场镇:麦冬产业撬动乡村振兴新支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1:05:00    

春耕时节,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各村寨已铺展春耕画卷。在铜鼓村的麦冬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娴熟地进行翻犁、施肥、栽种、浇水等工序,将麦冬种苗植入大地。

“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几份钱。”村民王碧华算了一笔经济账:“土地流转有一份收益,基地务工每天工资一百多块钱,工资当天到手,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

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麦冬种苗被称为“猫眼睛珠珠”,它们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孕育着山乡振兴的新希望。

牛大场镇创新构建“政企农”联动发展模式:政府统筹土地流转与引导,贵州宏禾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提供种苗技术与订单保障,农户以土地入股并参与种植。首期投资建设的20亩示范基地,已形成20个固定岗位及150余个季节性岗位。

“今年种植规模将扩至70亩,按当前市场行情估算,基地年产值有望突破200万元。”贵州宏禾中药材饮片有限公司负责人况江说。

麦冬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药用价值极高,园林绿化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市场需求稳定,经济价值较高。

牛大场镇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已深耕多年,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成熟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全镇早已形成规模化的中药材种植格局,上下游产业链完善,销售渠道广阔。

当地农户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对各类中药材的种植、养护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积累了丰富经验。

这些宝贵经验能够迅速应用到麦冬种植中,大大减少种植初期的技术摸索成本,为麦冬种植产业的顺利起步与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从零星种植到连片发展,从单打独斗到联农带农,牛大场镇的“麦冬革命”印证着山地农业的转型智慧。当传统中药材遇见现代产业思维,麦冬产业折射出的,不仅是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的经济账,更是贵州大山地区破解“守土与致富”命题的生动实践。

在乡村振兴中,牛大场镇将深化“一镇一业”发展策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文旅、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发展,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化勇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

相关文章
  • “数字中国”10周年!中国数字经济加速跑   2025-04-29 23:35:00

    “数字中国”10周年,中国数字经济“成绩单”亮眼!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同比增长2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建成5G基站425.1万个……2025年恰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4月29日在福建福州开幕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一连

  • 内乡:樱桃盈枝引客来   2025-04-29 11:29:00

    樱桃红枝头,尝鲜正当时。近日,内乡县万亩樱桃次第成熟,一颗颗红润饱满的樱桃娇艳欲滴,散发着迷人的光泽,吸引众多游客前去体验采摘。在内乡县赤眉镇、桃溪镇等优质樱桃基地,漫山遍野的樱桃树枝繁叶茂,果农们一个个乐开了花。“今年樱桃成熟较早,上周末,一二百人到我的樱桃园里采摘,当天收入近千元。”樱桃园主人陈

  • 苏州: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6.7%   2025-04-28 15:25:00

    每经AI快讯,据苏州统计微信公众号4月28日消息,根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95.6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9.75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615.98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3449.95亿元,

  • 北京朝阳打造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典范城区   2025-04-26 15:34:00

    4月25日,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研讨会暨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第一次全体大会在北京市朝阳区召开,会议主题为“智联终端,共启新程”。据了解,朝阳区将持续发挥“场景牵引”优势,系统部署细分领域场景应用建设,全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努力将朝阳区打造成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典范城区。工业和

  • 普陀区举办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活动   2025-04-26 11:08:00

    日前,以“知产聚能·沪宁共链”为主题的2025年普陀区知识产权宣传周主题活动举行。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慧、普陀区副区长周如意出席并讲话。市知识产权局相关处室、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城市的知识产权局、普陀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街道镇相关负责人、高校院所、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代表共同参加。2025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施秉县牛大场镇:麦冬产业撬动乡村振兴新支点   2025-04-26 01:05:00

    春耕时节,黔东南州施秉县牛大场镇各村寨已铺展春耕画卷。在铜鼓村的麦冬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娴熟地进行翻犁、施肥、栽种、浇水等工序,将麦冬种苗植入大地。“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几份钱。”村民王碧华算了一笔经济账:“土地流转有一份收益,基地务工每天工资一百多块钱,工资当天到手,比外出打零工强多了。”一颗颗圆润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