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读初二的时候,在校外看到一间画室——“青莲画室”。
当时,我还是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酷爱包夜,成绩倒数,却仍然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
一直到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才恍然,那不正源于李白的名号吗!
读诗写文的好处就在这里,只要打你生命里走过的痕迹,即便忘记,后来也会一一想起。
作为诗人,李白无疑是诗歌史上成就最大,名气最大的一个,就连和他齐名的诗圣杜甫也要略微逊之。
这主要得益于他的风格。相比杜甫的沉重,李白的豪放浪漫、相思情浓、以及少年游侠等等更容易被人们喜爱。
毕竟没有谁愿意整天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都想活得浪漫飘逸,尤其是年轻的时候。
比如他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名字看起来不怎么样,读着却澎湃汹涌,天马行空,句句是千古名句。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公元742年,怀着远大抱负的李白去到长安,因其才华受到玄宗皇帝赏识,任职翰林院。
然而,他疏狂磊落、蔑视权贵,经常被打压馋毁,最终被迫赐金放还,离开朝廷,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
公元753年秋天,在宣城的李白与叔父李云相遇。
二人一起游赏,同登谢朓楼,在楼上为李云饯行,写下此诗。
整首诗气势磅礴,有如狂涛怒卷,天马行空,读来酣畅之极。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起笔便是人们广为人知的千古名句,以此表达他心中的苦闷。
他说,弃我而去的昨天已无法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更加烦忧。
那么问题来了,昨日不可留的是什么,今天多烦忧的又是什么?
是他曾经在长安的浪漫潇洒,是今天的落魄失意。
那时候,他是人尽皆知的“诗仙”,皇帝欣赏的“翰林学士”,虽有不如意,却也名利声双收。
而现在呢,官场失意,江湖落魄,前途一片渺茫。
也许是太久无人倾诉,他一遇到自己的亲人,瞬间就把这种痛苦发泄了出来。
下面也是名句,将气氛拉了起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他说,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如此秋高气爽的日子,正好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这两句非常有气势,遇到烦心事的时候,可以大声痛快的读出来,会得到很好的宣泄。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这两句是李白对他叔父和自己的夸赞。他说,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建安骨”指的是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些人的才华文风。
“小谢”指南齐大诗人谢朓,其诗清新秀丽,圆美流转。
很显然,李白在夸赞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才华更是深信不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这两句又是拉升气势的句子,使氛围再进一步。
意思是说,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仿佛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这是一种豪情的想象,也是诗人酒酣的表现。其中“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流传甚广,常常被人们用来抒发高涨的情绪。
这就是人失意时发泄起来的感觉,那一刻,心中所有的不快都会随着酒劲大声呐喊起来。
情绪高昂澎湃,有如山洪决堤,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可是这种宣泄有一个缺点,痛快而难受。就是你发泄得越凶,过往的痛苦也回忆得越清楚。
于是最难受的来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他说,我抽出宝刀去砍流水,可是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言外之意是,我想借酒劲和高声吟诵去发泄情绪,可越发泄越痛苦。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李白在最后给出了答案: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意思是说,既然人生在世如此不顺心意,皇帝不信任我,权贵排挤我,我也看不到希望。那不如索性摆烂,披散头发,乘一叶青舟,自在逍遥吧。
这句诗看似飘逸洒脱,实则是一种无奈的劝慰。
为什么呢?从李白的一生我们就可以知道答案。
如果他真的散发扁舟了,他就不会卷入永王之乱,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
可是没有办法,人生失意的时候,你总不能一个人懦弱的蹲在角落里哭,然后发个朋友圈抱怨这世界好难吧。
所以李白采取了一种狂浪的方式来发泄,痛快的喝酒,痛快的高歌,然后潇洒的离场。
你看这就是李白,虽然那份酣畅淋漓中藏了心酸,可给人的感觉却是痛快的。
他仿佛在说,不高兴就要说出来,别憋在心里,只会把自己憋得更难受。
尽管发泄不能解决问题,但至少让你的心情得到了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