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惚的意思是似有若无,闪烁不定的意思。道由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规律组成,无形的规律和有形的物质互相推动着彼此的演进升级,有形的一面隐藏于万物之中,只在演进升级的须臾之间可以被感知,这样的状态就是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象的意思是形象,物的意思是物质。比如一个杯子是物,给杯子拍的照片就是象,道以万物作为自己的形象。所以在道的恍惚状态中,看到的万物就是道的形象。而道是在不断变化演进的,只有当道在变化中时才可以看到道的本质,也就是物,变化之后又隐藏于万物之中了。例如改造一个书架,旧书架就是旧的象,将它拆开看到木板,就是它的本质,也就是物,经过改进之后组装成新的书架,就是新的象。

如果用社会学来举例,组织的改造也是如此。旧的组织是旧的表象,在改造过程中,需要对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进行摸底,了解他的背景,能力,兴趣等,这些就是本质。然后再根据需要将组织重新构建,新的组织就是新的表象。组织的改造实际上是随时发生的,一个人时而表现为组织的一部分,时而表现出个人的本质,这就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然而,组成书架的木板也是从一个完整的原木改造而成的,因此在深一级的层面上,原木是旧的象,木头是本质,木板是新的象。由此一层一层深入下去,最终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是下一句的内容。
这就是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