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冷啊!”
今天出门,你是不是和有风君一样的感受?
在春天的季节,感受冬天的温度,这周,杭州又一次实力证明了自己的春如四季,从周一雨水那天的初夏味道,速冻到今天的雪花飞舞。

杭州城区建筑上的积雪
这一波寒潮,还不只杭州独享。昨晚,温州不少地方下起大如乒乓球的冰雹,今天,浙江各地更是预警信号拉满,截至11时25分,全省共发布98条预警信号。
“可怕的倒春寒,路边等网约车,想刷个手机,手指头都有点吃不消。”网友们纷纷吐槽。
这次凶猛的雨雪降温,真的是我们常说的“倒春寒”?今天有风君就来和大家聊聊“倒春寒”。
01
这还不是“倒春寒”
人们口中春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倒春寒”,在气象学上有着明确标准,根据2017年制定的《倒春寒气象指标》,“倒春寒”主要是指每年春季(3月~5月)出现的“前暖后冷”,且后期气温明显低于正常年份的现象。倒春寒中的“倒”字,就体现于此。
倒春寒在北方一般多发生在4至5月,在南方多发生在3至4月。
倒春寒并不是我国的“特产”,在日本、朝鲜、印度及美国等国家都有发生。

加拿大多伦多地区遭遇倒春寒,图源 新华社
其成因并不复杂,根据《中国国家地理》介绍,因为我国春季正是冬季风转变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不是一蹴而就,其间还会有间歇性冷空气来骚扰,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空气相持,就容易造成气温起伏的现象出现。
冷空气强了,气温下降快;反之,则下降慢。
那是不是出了冬,所有的降温都可以称为“倒春寒”?
显然,从字面意思理解,某地发生“倒春寒”天气,有个重要前提,就是首先该地已经是进入了春天的。
有风君查了一下杭州气象,过去10天,杭州有7天平均气温超过10℃,特别是过年期间,14日、18日、19日三天最高温度分别达到了16.6℃、17.3℃、18.5℃,算一算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已达到入春的气象条件,但事实上,杭州并没有真正入春。

杭州近来天气预报,图源 百度天气
有资料显示,杭州常年平均入春时间为3月8日左右,2023年入春是在3月4日。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几天的寒潮,不能算是“倒春寒”。还没入春,何来倒春寒之说?
02
古人眼里的倒春寒
倒春寒的影响,不仅仅只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变化,更重要的是,对农业生产。
有着千年农耕智慧的古人,早就把判断“倒春寒”写进了农谚里。
“冬在尾,倒春寒”。
说的是冬至这天,如果出现在此月下旬,那么倒春寒发生的几率,相对其它年份就比较大。
“大寒不冷倒春寒”。
这句谚语的完整版是“小寒不冷,大寒冷;大寒不冷,倒春寒”,说的是节气“小寒”这天,如果气温相对比往年高,那么“大寒”这天,就会气温骤降,比往年同期寒冷。
如果大寒这天,相对往年的平均气温高,那么第二年就会出现倒春寒。

应对倒春寒的果农,图源 新华社
“九天不冷倒春寒”。
这里的九天,说的是数九寒天,也是冬季最寒冷的日子。如果“三九”天不冷,那么第二年的春天就会出现倒春寒。
除了谚语,对倒春寒这种突然袭击,古代诗人们有着另一种理解。
唐代诗人徐凝在《春寒》里是这样写的——
乱雪从教舞,回风任听吹。
春寒能作底,已被柳条欺。
漫天飞舞着雪花,寒风肆意呼号,但如此恶劣的“倒春寒”又能怎样?春色早已悄悄把柳树枝条染绿。
倒春寒诗词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念奴娇·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图源 视觉中国
词中,我们读到的是李清照心中的思念,她相信阴冷天气会尽快结束,放晴天气会早日来临,也隐含着对丈夫早日回来的期待。
此外,宋代洪朋的“东风不与芳菲便,故作寒霙倍酿春。细草九衢今熨眼,游丝百尺即遮人”,明代于谦的“东风消尽山头雪,和气挽回天下春。笑杀堤边千树柳,才舒青眼便窥人”等等,可以看出,古人写倒春寒的诗词,不少都有一个“昂扬”的结尾。
从漫长的冬季步入温暖的春天,中间遭遇倒春寒,就像人生的路途中会遇到的困难与考验,但“往前看,别回头”,春天不是已经在前方招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