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体在人们的印象中,和柳体、颜体、欧体、宋体有所不同,这不是一种字体,更倾向于字体的写法。可是没有一种固定的定义,所以对于飞白体的解释五花八门。
不过有一种理解,可以说是主流,那就是枯笔干墨,写出的字迹就是飞白体,可是这种字体,是不需要蔡邕创造的,出现毛笔的那一天,就应该出现所谓的这种飞白体了,也用不着蔡邕的脑洞大开了。

蔡邕是怎么创造的飞白体,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我在啰嗦几句,有几个细节,需要复述一下。
蔡邕是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他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还是文学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他心灵手巧,喜欢造琴,焦尾琴的传说,展示了他思维开阔,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性格,这对他能创造出飞白体,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有一次,蔡邕遵照皇帝的命令,写作《圣皇篇》一文,文章写好后,按照当时的规定,由他亲自送到当时的皇宫图书馆—鸿都门。不巧,这一天鸿都门正好修理内部,大红的宫门紧紧地关着。只见一个工匠,用笤帚蘸着石灰水刷宫墙。由于笤帚太大,石灰水又很浓,所以刷完的墙一道黑一道白的,看上去很不舒服。
蔡邕此时由干进不了鸿都门,便伫立门下,观察良久。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似的,快步朝家走去。
回到家里,他赶紧找来一些竹子,劈成细细的条条,仿照笤帚的式样,绑在一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笔。然后饱蘸浓墨,运笔时速度又较快,经过几次刻怠练习,终于创造出这种点画中有一丝一条的露白的书体,这就是飞白书。

以上的文章,把蔡邕的创造灵感和创造过程说的明明白白,不过有个细节要注意,就是用蘸着石灰水刷墙,石灰水又很浓,所以刷完的墙一道黑一道白的,这句话怎么理解,用干石灰水涮墙,用力在墙上刷一下,你就会知道,颜料在墙上是横向一段一段的断开的,中间还留有游丝,这才是让蔡邕着迷的地方。
蔡邕回家以后,他用竹子,制造了一个扁形的竹笔,这是最关键的,用普通的毛笔,是写不出飞白体的,是用扁形的竹笔,写飞白体的工具,应该和现在的大板刷差不多,不过蔡邕最初是用竹子制造的,毛茬比大板刷还要硬的多。
蔡邕制造这么粗糙的笔,要写什么字?当然是大字,所以后来对于飞白体的应用,主要是一些匾额题字。用这样的笔写字,最适合写什么字体?应该是篆书,因为篆书的线条粗细一致,用蔡邕的扁形竹笔,写篆书效果要好一些,蔡邕最初用这种笔写的字,也应该是篆书,因为篆书蔡邕比较擅长,而且飞白体另外一个名字,叫草篆,所以飞白体和篆书有一定的渊源。

飞白体由于特殊的艺术效果,在蔡邕发明以后,迅速流行起来了,曹丕、张旭、王羲之、王献之、到了唐朝以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还有宋代的许多人,都是写飞白体的高手。
后来的飞白体,不仅限于篆书,许多字体都可以用飞白这种特殊的笔法书写,不过既然叫飞白体,充分阐明飞白体写法的要求,何谓“飞”?就是需要断裂,飞的位置不需要重墨。何谓“白”?白就是细细游丝,断裂的位置,还是需要游丝相连。
这才是飞白体的艺术精髓,后市许多人,由于对写飞白体的竹笔选择错误,没有达到飞白体的艺术效果。有的只是断裂,没有游丝,只能称为是飞体。有的只有游丝,不见断裂,只能称为白体。(这种字体占大多数,让许多人以为这就是飞白体。)没有达到飞白体的艺术效果,不仅仅是今人,就是古人也是一样的,所以晏殊说道:“献之白而不飞,子云飞而不白”。

那么飞白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还能目睹到飞白体的风采吗?尽管历史上,擅长飞白体的人很多,可是基本上都没有留下飞白体的墨迹,只有武则天《太子升仙之碑》六字碑额,留存今日。
《太子升仙之碑》在明朝的时候,就成了唯一的飞白体字迹了,就是在明朝,《升仙太子之碑》也是硕果仅存了,当时的金石学家赵崡在《石墨镌华》中,提到《升仙太子之碑》说道:“飞白书久不传于世,此其仅存者耳。”

《升仙太子之碑》只有碑额六个字是飞白体,碑上其他的文字不是,欣赏到这六个字以后,一定会领悟“飞”和“白”的书法特点了,飞白体由于笔法特殊,书写的工具特殊,现在应该是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