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书是清代曹雪芹所著。本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使人们普遍达成共识:“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皆枉然”。
我们先把《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放在一边。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它与唐伯虎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知道,《红楼梦》虽然是清朝写的,但小说的背景却是明朝。当然,仅此一点与唐伯虎无关。我们应该关注这本书的内容,仔细阅读它,看看它与唐伯虎有什么关系。这里特别提醒的是,我们想要了解唐伯虎与《红楼梦》的关系,除了了解《红楼梦》之外,还必须了解唐伯虎的文学思想,而唐伯虎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唐伯虎全集》上。因此,只有将两部作品相互比较,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渊源。
图1 央视版《红楼梦》剧照
看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黛玉葬花”。这个故事并不完全是曹雪芹的原创,而是受到了唐伯虎的启发。比如《唐伯虎全集》卷二中记载:“唐子畏住在桃花庵,前院半亩亭子,牡丹一排,牡丹花开时,请文征仲、祝枝山在桃花庵下赋诗。”弥朝浃夕时而尖叫,时而痛哭,花开时,花落时,罚仆人一一拾起,装入锦袋,埋在药柱东侧,作为礼物”。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像黛玉葬花的举动呢?我们不妨看看第23章《红楼梦》《黛玉葬花》的剧情描述。宝玉转身,却是林黛玉肩上挎着花镐,花镐上挂着花袋,手上拿着花笔……林黛玉道:“放在水里不好。” ……”···我在那个角落里有一个花坟,现在我把它扫起来,放进这个丝袋里,用土埋起来,时间长了,它就会随着土消失了。不会吧这样就干净了?”自从黛玉父母双亡,住在篱笆下,看着眼前的花,我不禁有“兔子死了,狐狸伤心”的感觉,所以在埋葬黛玉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花,只好唱《葬花吟》来安慰自己。
刘红军先生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黛玉葬花》并非曹雪芹原创。明代唐伯虎有《落花诗》、《花下酌酒歌》等章。此外,著名红色学者于伯平先生在他的《红楼梦辨》中也有对“黛玉葬花”的研究。他将唐伯虎的作品与《红楼梦》进行了比较,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受到唐伯虎的启发。
图2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 - 约1763年2月12日),字詹,字孟软,号雪芹
如果大家都认为这只是巧合,并不代表曹雪芹受到了唐伯虎的启发。那么,我们继续往下看吧。唐伯虎有诗《花下酌酒歌》,诗中写道:“今日又一花开,明日看是谁?……明年今天花开吗?谁知道今天和明年呢?”我们再来吧。看看《葬花吟》,“明年桃李再开,明年闺中谁人?……明年就算能剪头发,也是空空如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一点。这两首诗的相似度其实非常高。
我们最熟悉的诗是《桃花庵歌》。受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影响,我们对“别人笑我疯,我笑别人看不透”这句话相当熟悉。我们自己认为这是非常经典的。上面写着:“桃花坞桃花寺,桃花寺里有桃花,桃花仙子种桃树,采桃花,换取酒钱。” 《红楼梦》中还有一首以桃花为主题的诗,题为《给《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柔,桃花帘内晨妆慵。桃花帘外,人离桃花不远。东风故意掀起帘子,花会看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帘内人却比桃花瘦。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唐伯虎一开始就用了六次桃花,曹雪芹也用了六次桃花。如果说这是巧合,那就太巧合了!


图3 唐伯虎书画
除了这些诗之外,《红楼梦》中还有很多与唐伯虎作品类似的诗。我们不能说曹雪芹抄袭了唐伯虎。准确地说,曹雪芹是在阅读前人的著作时受到启发的。也就是说,唐伯虎的著作为曹雪芹的诗歌提供了灵感源泉。当然,曹雪芹的其他诗作也受到了各个诗人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唐伯虎。
当我们谈论唐伯虎的时候,总是受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影响,于是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不仅家财万贯,妻妾众多,还有秋香的美貌和天香相伴。可以说是享受着万民之福。但事与愿违,唐伯虎过着贫困、充满苦难和悲剧的生活。他想要反抗命运,却像西西弗斯一样,石头被推到山顶,又落下来。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索性放弃了当公务员的野心,从此将一生奉献给山水。

图4 唐寅(1470-1524),又名唐伯虎
现实中他处处遇到障碍,所以他想寻求心灵的解脱,而佛教就是最好的归宿。晚年自号“柳如居士”。柳茹出自《金刚经》的诗句。 “一切潜在法,如梦如泡,如露如雷,应如是见。”此外,他的诗中还充满了蔑视世俗的负面色彩,如“你是万户王爷,富贵吃千铃谷,英雄富贵”。什么?北邙山下有尘埃!”这种物无常、人生如梦的思想,在唐伯虎的诗中也大量存在。那么《红楼梦》呢?贾氏雪王四大家族曾一度强大,显赫一时,但最终也只是灰飞烟灭。正如歌中所唱,“我看见他盖高楼,我看见他招待客人,我看见他楼倒塌……”而小说的结局又如何呢?贾宝玉选择了逃入佛门,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净土!
当然,这种语气与曹雪芹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但无疑也受到了唐伯虎的影响。可以说,唐伯虎对曹雪芹的影响是巨大的。两人都是失意之人,习惯了社会的腐败,习惯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梦想,因此很容易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
文:鲁里先生
参考:《金刚经》《唐伯虎全集》《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