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诗作蜚声文坛的前苏联作家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在1948年开始,用8年的时间创作了一部《日瓦戈医生》。
小说立足于十月革命前后的苏联社会,描写了在动荡的社会下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命运,这部作品也因此被称作是把一代人“归还给历史”的巨作。
动荡岁月中的苏联知识分子
尽管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获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这部作品因为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了反思,所以被很多人认为是“嘲讽社会主义革命、苏联人民和苏联知识分子”的毒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都是前苏联的“禁书”。
小说也以“十月革命”作为分界线,通过尤里·安德烈维奇·日瓦戈的人生,向人们披露出处于社会动荡时期,苏联知识分子的命运。
日瓦戈出生在西伯利亚,祖上原本也是小有产业的有钱人,只是他的父亲是个浪荡公子,早早就离开家去鬼混,后来因为钱被骗光跳火车自杀。
10岁那年,日瓦戈的母亲去世,他也沦为孤儿。
母亲的葬礼之后,在出版社当编辑的舅舅收留了日瓦戈,舅舅把日瓦戈从西伯利亚带到了莫斯科,交给了化学教授格罗梅科。
教授的女儿冬妮娅,还有同学米沙,都和日瓦戈成了玩伴,除了他们,日瓦戈还喜欢上了一位叫做“拉拉”的女孩子。
拉拉的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工程师,和日瓦戈一样,因为父亲早早去世,拉拉也被寄养在一个律师家里。
这个名叫科马洛夫斯基的律师,不仅是日瓦戈父亲挥霍家产最终自杀的罪魁祸首,也先后引诱了拉拉和她的母亲,拉拉的母亲也因此自杀。
认清了律师真面目的拉拉在一次圣诞舞会上想用枪杀掉律师,却不小心射中别人引起了一场骚乱。
日瓦戈就是在那个时候注意到这个女孩的,但是两人在之后却各自分开,日瓦戈最终娶了青梅竹马的冬妮娅做自己的妻子。
虽然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呵护,但是在舅舅、叔叔和寄养家庭的照顾下,日瓦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毕业后如愿以偿当了一名医生。
和冬妮娅结婚后,两人很快有了一个儿子,虽然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他们的婚姻生活也过得非常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战争的到来,让两个年轻人的生活也陷入泥潭。
那时俄国刚刚经历了一战,紧接着又是“十月革命”,日瓦戈在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在沙皇军队里做了一名军医。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在专制之后,日瓦戈也在撤退的途中被炮弹扎伤晕倒,等他恢复知觉的时候,了成为护士的拉拉。
此时的拉拉也已经结婚,她的丈夫安季波夫和拉拉在一个大院子里长大,从小就喜欢拉拉。
当坏律师科马洛夫斯基用手段笼络拉拉的时候,拉拉又把这些手段用到了安季波夫那里,安季波夫因此陷入对拉拉的热恋里无法自拔,最终娶了拉拉。
战争爆发后,安季波夫也去参军服役,一去一年多都没有音信。
为了寻找安季波夫,拉拉把两人的孩子交给莫斯科的亲戚,自己独身一人上了前线,在战地医院做了一名护士。
拉拉再次重逢后,日瓦戈对她多了一些不一样的感情,但是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为了冬妮娅,日瓦戈还是选择离开拉拉,返回莫斯科和冬妮娅团聚。
战争过后再次回到莫斯科的日瓦戈,才发现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的苦
因为政权更迭,俄国政治一度混乱,莫斯科的生活也变得非常艰难,以前幸福安宁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摆在他们面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最基本的“吃”和“取暖”问题。
莫斯科气候寒冷,他们的柴火经常断供,就连土豆也是时有时无,冬妮娅和孩子已经处于濒临饿死的困境。

日瓦戈自己虽然医术精良,但是薪水却十分微薄,为了养活家人,他甚至不得不偷木桩去生火。
像他们这样的情况,在莫斯科街头比比皆是,不管之前是达官显贵还是处于社会底层,人们此时都面临着饥寒交迫的问题。
期间日瓦戈还因为接触病人,被传染上了伤寒,多亏他同父异母弟弟叶夫格拉送来了白糖葡萄干等紧缺的物资,日瓦戈才脱离了危险。
鉴于莫斯科严峻的生存现状,日瓦戈和冬妮娅带着家人,搬到了冬妮娅外公居住的乌拉尔山区农庄中去。
农庄虽然也生活艰苦,但是好歹取暖不是问题,艰辛的劳动之余,日瓦戈开始尝试散文、诗歌的写作,冬妮娅也再次怀孕。
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日瓦戈去城里图书馆读书的时候,却意外地和拉拉再次相遇。
拉拉的丈夫安季波夫之前在战场上被俘,现在已经是红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了,化名为帕沙的安季波夫为了拉拉的安全,虽然已经来到了拉拉母子的身边,却不敢和他们相认。
拉拉也误会了安季波夫,两人已经形同陌路,于是她又和日瓦戈在一起了。
日瓦戈虽然顺水推舟留了下来,但是他也因为对冬妮娅的欺骗而感到悔恨,考虑了很久,他还是拒绝了拉拉,选择向冬妮娅坦白一切。
回去的路上,日瓦戈纠结无比,一方面想着要不要再去安慰一下拉拉,一面想着如何向冬妮娅坦白,就在他想着心事的时候,游击队的人突然出现了。
他们知道日瓦戈的医生身份,不由分说就挟持了日瓦戈,把他带到了西伯利亚战场。
和游击队在一起一年多的时间里,出于医生救死扶伤的本能,日瓦戈虽然严格履行自己医生的责任,可是此时他已经因为残酷的战争,对这一切感到无比厌烦,他时刻都想逃离战场。
日瓦戈逃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当他千辛万苦地返回乌拉尔时,冬妮娅却带着孩子回到了莫斯科,后来又移民去了法国。
还好拉拉还在,日瓦戈无处可去,只能和拉拉借住在一个废弃的茅屋里,此时的生活虽然艰难,但是身边有拉拉的陪伴,日瓦戈觉得幸福又回到了自己身边。
不幸的是一年之后,因为律师科马洛夫斯基使坏,日瓦戈和拉拉从此天各一方。
拉拉被科马洛夫斯基骗到了海参崴,日瓦戈在新政权建立之后,留在莫斯科继续当医生,直到有一天突然心脏病发作,栽倒在去医院的路上。
等拉拉摆脱科马洛夫斯基回到莫斯科时,正好赶上了日瓦戈的葬礼,悲痛欲绝的她在葬礼后开始整理日瓦戈留下的文稿,却在一天出门口再也没有回来……
心灵的煎熬
在《日瓦戈医生》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等重大历史事件。
在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冲击中,特别是在沙皇的封建统治和布尔什维克这两种新旧思潮的交替影响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也有着阶段的变化。

普通人群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时候战争和改变对生活的影响,向日瓦戈医生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会对时代和意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虽然出身于俄国贵族阶层,但对于“十月革命”带来的改变,日瓦戈起初是抱着向往和期待的。
他告诉拉拉,自己非常希望成为这种昂扬精神的一部分,他也用他医生的视角感叹革命是一场出色的手术,一下子就把多年的溃疡切掉了。
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他也特别支持,甚至认为俄罗斯注定是社会主义统治的第一个国家。
为了迎接革命的到来,他还自愿放弃自己的财产和房屋,并恪守自己医生的职责,即使被病人传染也不抱怨。
但是就在他期盼革命给俄罗斯带来新希望的时候,接踵而至的战争也给俄罗斯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特别是一年半的游击队生活,让日瓦戈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
他看见大片村庄因为战争沦为焦土,青年们为了不同理想生死拼杀,白军虐杀红军战士,游击队又对叛徒和违反军机的战士毫不留情,一位游击队员甚至被强迫杀死了自己的妻女。
这些经历给日瓦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战争这种“普遍的暴行”是疯狂的、残酷的。
善良的他无法承受这些残酷的现实,当他试图在家人、爱人身边寻求安慰时,却发现自己连保护她们的能力都没有。
即使在战场上救治过很多人,贵族出身的身份,也让日瓦戈自己天天处于被揭发的惶恐中。
难得可贵的是就算日瓦戈过着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也没有否定十月革命的功绩。
如果他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就不会过得这么痛苦,而是会像那个个性卑劣的律师一样,在革命前和革命后都有出路。
作者通过日瓦戈的遭遇和思考,向我们展示在那样一个复杂、动荡的环境下,那一代俄罗斯知识分子是如何选择自己生活的。
不管是生活的苦难,还是心灵的煎熬,都是这个时代对人的考验和磨砺,只有战胜它们,才能得到自己的人生。
物质可以随着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否、平安与否而有所改变,精神力量却要依靠人们在战胜自己的过程中产生。
结语
这部小说因为对“十月革命”的变革以后,苏联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变做出的反思,让许多人在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一度认为这是西方想借此讽刺社会主义制度。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对于俄罗斯命运的思考而已,因为作者帕斯捷尔纳克本人就经历过那个时代。
所幸经过时间的变迁,这部作品也在俄罗斯虽然经历了被批判,但最终也获得了肯定,国内外也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虽然没有去现场领奖,但是这部《日瓦戈医生》,却是帕斯捷尔纳克心目中最重要,最没有负担的作品。
能从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大动荡的时代,让人们思考历史转折中的重大事件,才是一部伟大作品应该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