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传说:元宵节源于“汉朝平吕事件”。
这还得从汉朝第一任皇帝,汉高祖刘邦之妻吕雉,即吕后说起。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由于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实质掌握在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可当时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却又惧怕其淫威,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次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在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于是赦免天下,同时把平息“ 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有人认为吃汤圆(谐音团圆),预示合家团圆跟上面的故事也有一定的关联。

诸吕之乱想象图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注:太一指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这也加强了元宵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其流行至今几千年。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上元故宫
第二种传说:源于道教三元节日。
在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其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后面同样变被统称为传统的元宵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点天灯和挂灯笼便成了正月十五的一项习俗。

燃灯法会
第三种传说:源于佛教的如来降魔日子
据《僧史略》说,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
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火把节
第四种传说:源于火把驱兽杀虫。
据说上古时代,兽虫害肆虐,人们为了捕杀虫害,夜间在田间地头,人们但聚火把燃烧以驱赶猛兽和吸引来飞虫进行捕杀,因为野兽怕光,光却对飞虫有吸引,虫见光便会飞扑,如飞蛾扑火。刚好是正月十五,这在隋唐宋这年代非常流行。
这与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的古老传统节日“火把节”起源相近,但是日期是有差别的,因为在少数民族火把节定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