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手足胼胝”,不但读音模糊,含义也搞不明白。
先把读音搞定,“手足胼胝”的读音为shǒu zú pián zhī。加深印象后读下去,可起到学习作用。
手、足之义,没有疑问,指的就是手、脚了。
胼字的读音为pián,形声字,从月(肉),并声,本义指手脚上的硬厚皮。《史记·李斯列传》里有“手足胼胝,面目黎黑”的说法,这句话是对李斯的描述,大概意思是说,他的手脚都长了茧子,脸色黯淡无光,反映了他的艰辛经历和劳累生活。《篇海类编》里说“胼,腹胀也”,这说明胼字还有腹胀之义。
此外,你可能还听说过“胼胝体”这个词,指的是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
胝字的读音为zhī,小篆这样写

,许慎《说文解字》说:胝,腄也,从肉氐聲,竹尼切。腄读作chuí,表示手、脚掌上因长期摩擦形成的硬皮。《玉篇》里说“胝,胼胝。”。《广韵》里说“胝,皮厚也。”。《荀子·子道》里说“耕耘树艺,手足胼胝”,“耕耘树艺”是指耕作农田,栽种庄稼。耘是锄草,树是栽植,艺是播种,这是农民的日常劳动。“手足胼胝”是指手脚上磨出老茧,胼和胝都是老茧的意思,这是因为长期用手拿锄头,用脚踩地,皮肤受到摩擦而形成的,是辛勤劳动的痕迹。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的人早起晚睡,勤奋地从事农业生产,手脚都长满了老茧,用这种方式来赡养自己的父母,但是却没有得到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这是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的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这些人可能在举止、言辞、神色上没有表现出对父母的恭敬、谦虚、温顺,或者他们所交的朋友不是仁德之人,所以他们的孝心没有被人认可。《百辟劝进笺》里说“百胝存楚,居今观古,曾何足云。”,南朝文学家任昉的《百辟劝进笺》,是一篇奏请梁武帝萧衍接受九锡的文献。任昉在这里赞扬萧衍的功绩,比如救援宋朝,保护楚国,平定朱方之乱,伐罪吊民,一匡靖乱。他说,如果把现在的情况和古代的事迹相比,萧衍的功劳是不可多得的,不应该有任何的疑虑或不满。他还说,萧衍本来是一个崇尚名教的文人,却能展现出神武的才能,这是很难得的。

可以看到,胼胝二字,含义相同,属同义字。同义连用是指在文言文中两个意义相同的单音节词连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同义连用的例子,如:慌忙,美好,欢愉,死亡,书籍,苏醒,寻觅,道路,宾客,意义,获得,灾祸,峰巅,丰富,检查,变化,墙壁,卑贱,传播,讥讽,攻击,华丽,蛮横等,以及本文提到的“胼胝”。
成语“手足胼胝”指的是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出处一:《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
《韩非子》是一本古代的名著,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作者韩非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认为一个好的国王,应该看重那些真正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只听那些说得好听的话,但是没有实际作为的人。他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手和脚都磨出了茧子,脸上也晒得黑黑的,那说明他一定是一个勤劳的人,他的努力是有成果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如果我们每天都用功读书,写作业,考试就会考得好,老师和家长就会表扬我们。韩非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国王,他被别的国家打败了,跑到外面去了,过了很多年,他才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回来的时候,他看到有些人的手和脚都磨出了茧子,脸上也晒得黑黑的,他就觉得这些人不重要,把他们放在最后面。他的一个大臣看到了,就很生气,觉得这个国王不公平,不尊重那些辛苦的人,就哭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关心那些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而不是只看表面的东西,或者只听好听的话。这样才能让国家强大,让人民幸福。
出处二:《荀子·子道》:“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你问为什么有些人,天天起早贪黑,辛苦地干活,养活自己的父母,却没有人说他们孝顺。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父母不够尊重,说话不够客气,脸上不够温和。古时候有人说过,给父母吃穿,如果不恭敬,就白搭。现在有些人,虽然干得很辛苦,手脚都磨破了,但是没有做到这三点,那怎么能让人觉得他们孝顺呢?你想想,他们交的朋友是不是好人呢?
即使你有多么厉害的本事,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举起来。这不是说你没力气,而是说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如果你在家里做事不规矩,这是你自己的错;如果你在外面名声不好,这是你朋友的错。所以,你要做一个君子,就要在家里做事认真,出门就和有才德的人交朋友。这样的话,你怎么会没有人说你孝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