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水命理文化中,常常和宗教联系起来,而中国人与道教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今天和大家说说道教的创始人。
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是个打铁匠兼药剂师,他不仅打造了孙悟空的金箍棒、猪八戒的九齿钉钯,还有金刚琢、芭蕉扇等高科技武器,更利用八卦炉这个大家伙,研制出了“九转大还丹”等高级补品。
在原著中,也记载了道教广为流传的“老子化胡为佛”的故事——
太上老君创办道教后,感觉生活很枯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骑着青牛,带着金刚琢,出函关,过西域,到天竺,沿途旅游。看到当地胡人愚昧不开化,便收他们为弟子,从而创立了佛教。

也就是说,太上老君(老子)不仅是道教创始人,甚至还有可能是佛教创始人。
其实,真正懂道教的人才知道,老子既不是道教创始人,也不是佛教创始人,只是道家说学的创始人。
也就是说,道家和道教根本不是一回事!
道教文化
老子原名李耳,据说刚出生时满脸皱纹,所以也称老子,他最伟大的著作便是《道德经》。
对年轻一代的朋友来说,对《道德经》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能背两句“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层次,至于什么意思,根本说不清。
但在国外,《道德经》却是大大有名。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国《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老外在看道德经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而道教真正形成,却是在东汉末年。因此,从时间上看,老子也不是道教创始人。首先以老子学说创立教派的,有两位,一位是建立“太平道”的张角,一位是建立五斗米教的张陵。
张角一方面宣扬《太平经》(基本是老庄学说观点)的思想,帮助群众解决心理问题;一方面治病救人,帮助群众解决身理问题,很快便聚集了一大批信徒。张角对信徒以“方”为单位,进行科学管理,大方有信徒一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立部帅统领。大小方共有36个。这就是“太平道”的雏形,也是道教的雏形。“太平道”的建立,标志着道家从单打独斗发展到有规模、有组织、有制度的集团活动。
可惜,由于叛徒告密,张角的起义很快失败了,张角和他的“太平道”都倒在了血泊中。正因为“太平道”的政治背景,所以道教一般不提张角为创始人,而提同一时期的张陵为创始人。
道教创始人
张陵也不是普通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官N代。他前祖是汉高祖的谋臣张良,“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讲的就是这位仁兄。
作为高官后代,张陵同志也不差。他26岁就干到了巴郡江州令,相当于现在县级市的市长。但是他觉得当这个市长实在没意思,认为当官“无益于年命”,意思是无助于长生。

所以,26岁的张市长毫不犹豫地挂印而去,隐居在洛阳北邙山乡下修个草棚,天天练气功、炼仙丹。90岁的时候,他带着弟子重回了巴蜀,一方面替群众治病,一方面讲经授课。由于他的威望太高了,再加上90岁的人30岁的心脏,所以很多人慕名而来,哭着喊着要给他当徒弟。
随着信徒越来越多,他便要求凡入道者必须出信米五斗(汉时一斗等于现在二升),“付天仓”以备饥荒和作“义舍”之用。所以,张陵的道教又称为“五斗米教”。
与“太平道”不同,张陵的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皇帝最喜欢的就是长生了)。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五月一日,皇帝授以三天正法,尊109岁的张陵为“天师”。所以,他创立的道教又称为“天师道”。
张陵最后以123岁白日飞升,也算是高寿了(他的继任者还有活得更长的)。他死后,道教的人尊称他为道教教主,并将把他的名字改为张道陵。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时期。在文化传统上,道教承传了华夏古代的传统礼乐文明;在一理论上,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实践上,道教继承了先秦时期士,神仙的修炼经验和成果。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起来有:道教宇宙观,道教人生观,道教哲学,道教神学,道功道术,斋醮仪范,医学养生,阴阳风水,命相预测,道场法事,道教武术,道教音乐等十二个方面。
道教对中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不应该忘记以及不去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