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日历,发现明儿腊八节,念着今晚是不是熬点腊八粥。办公室小伙子说起来: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 喝几天
晃晃悠悠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买块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好有意思的顺口溜,我马上想起小时候,进入腊月, 就每日掰着手指头,巴望着“年”快快到来的急迫劲儿;大人们总是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带着喜悦。原来,他们都是有计划和“规律”的。马上拿出纸和笔,记了下来。
小时候过年前,家里会蒸馒头、蒸糕。那时候蒸馒头,一做就是几十斤面。小部分做成荠菜肉馅、萝卜丝肉馅、豆沙馅儿的馒头;大部分做成馒头条,冷了之后切成片儿,每日晾晒,干了后收到柜子里,可以吃半年之久。
那时候过年前,会买好多豆腐,寓意“头富”。豆腐买回来,浸在大的钵头里,三五日换水,可以吃到正月半。
那时候过年前,家里会买几大捆水芹。我们姐妹每人分一捆,理干净根部的气须和茎上的老叶子,再捆了浸在家门口的小河里。烧饭前取出几根,切切,洗洗,直接就炒了。
那时候过年前,家里会做肉圆,最起码一脸盆。春节期间抓一把烧汤,或者用糖醋炒了,都是美味。
那时候过年前,家里会做很多香肠。蒸熟了切一段在手,我就是最幸福的人!
那时候腊月29,家里会用沙,炒好多花生和蚕豆。春节期间,口袋里总是鼓鼓的,于是,走路总是用跳的。豆子和花生在裤袋里撞击的声音,带着满满的幸福和满足。
那时候大年三十上午,大人做汤圆的时候,会把我们小孩赶出去玩,怕我们说出不“好”的话。而我从小就皮,总是故意在那个时段,动辄跳到妈妈身边,来一句无伤大雅的“坏”话,惹得妈妈嗔怪:这孩子!
往事历历在目,“忽而”年至半百,这顺口溜却第一次听说。

香肠腊肉腌鸡,满满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