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瓜烂熟”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熟悉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背书或记忆某事流利纯熟,就像从藤蔓上自然掉落的瓜那么熟。你知道它的出处吗?
出自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的第十一回:“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群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像我们熟知的“范进中举”都是出自这部小说。书中描写了严贡生、鲁编修、马二先生、范进、周进、王冕、杜少卿等一批知识分子形象,这里面有作者吴敬梓极力批判的人物,也有高度赞扬的典型。全书将古代知识分子的群像把握的入木三分。
那么,我们以“滚瓜烂熟”为切入点,看看鲁编修这个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教育女儿的,是如何“望女成凤”的。
笔者将半文半白的原文通俗来讲,鲁编修是个老知识分子,他没有儿子,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当儿子来养,五六岁就请先生上门来给她开蒙,让她诵读《四书》和《五经》。十一二岁就能把王守溪的书读的非常熟练。又悉心教女儿八股文。鲁小姐天资既高,记性又好,名家的文章和各省宗师的考卷居然能记得三千多篇,自己写的文章也非常的有水准。所以,鲁编修就非常感慨:“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他总是教导女儿,如果八股文做得好,要写诗就能写出诗,要想写赋就能写出赋。如果八股文欠讲究,写出的都是野狐禅。鲁小姐对父亲的话很上心,梳妆台前、刺绣床前都摆满了书,闲时便随手取来阅读。所以,鲁小姐的学问很高。
虽然在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平日里身居闺房安分守己,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但对于一些知识分子来说,于女儿的培养也非常看重,从很小起就让她们诵读经典,不仅帮她们开蒙,也在读书中教会她们明理。虽然女子无法参加科举,但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也是其父母所看重的。不过像鲁编修这类知识分子,教导女儿终日只是研习八股文的做法却不可取。就像《红楼梦》里林黛玉读了《西厢记》就吓得薛宝钗认为她“误入歧途”。可见,女子所学所涉的还是有限,这是弊端,远非今日可比。但知识分子教育子女郑重态度,让他们从小诵读经典的做法,依然值得时下父母学习。
相信子女的一个“滚瓜烂熟”,足以慰藉父母的“望女成凤”。
如果您对笔者文章感兴趣,随手关注,共同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