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土地面积约为5.31万平方公里,它与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等地接壤,这些城市都位于哈尔滨的不同方向。哈尔滨在黑龙江省之外,还与吉林省的一些城市有接壤关系。

哈尔滨原先隶属于吉林管辖,但最终成为黑龙江省会,这涉及了多个因素。清朝初期,为了有效管理辽阔的东北地区,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设立了吉林建制,并划分了不同的行政区,盛京昂邦章京管理现今辽宁地区,宁古塔昂邦章京管理黑龙江和吉林。
康熙元年,随着清朝的汉化进程加速,许多满语官职和地名逐渐被汉语所取代,原先的盛京昂邦章京和宁古塔昂邦章京被更名为汉语中的“将军”,分别是盛京将军和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二年,清朝在吉林地区建设了城池,命名为“吉林乌拉”(如今的吉林市)。

吉林城建成后,宁古塔将军的驻地迁移至吉林城,即现在的吉林市一带,标志着吉林地区在清朝政治和军事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康熙二十二年,清朝设立黑龙江将军,加强对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统治,将军的驻地设在齐齐哈尔,使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清朝初期,哈尔滨只是一个小村落,并且当时它并不属于黑龙江将军辖区,而是隶属于宁古塔将军辖区。随着宁古塔将军驻地的迁移以及行政区划的调整,清朝乾隆二十二年时宁古塔将军的名称正式更改为“镇守吉林乌拉等处将军”,即“吉林将军”。这标志着吉林地区行政地位的提升和管辖范围的扩大。

清朝中前期对关外管理的严格程度较高,特别是实行柳条边政策,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内地汉族人民进入东北地区,以保持满族的“龙兴之地”的纯洁性。
沙俄在明末清初时期不断向东扩张。康熙年间,沙俄的扩张活动已经触及到黑龙江流域,与清朝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最终爆发了雅克萨之战。战争之后,清朝与沙俄进行了谈判,最终签署了《尼布楚条约》。这一条约明确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沙俄承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属于中国。

清朝后期,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黑龙江流域的人口稀少。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看到了清朝的虚弱,便卷土重来,重新侵入了黑龙江流域。沙俄军队几乎未遇抵抗,如同进入无人之境。
面对沙俄的胁迫和侵略,清朝割让黑龙江将军辖区和吉林将军辖区,其中黑龙江将军辖区失去了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吉林将军辖区则失去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阔地区,这使得吉林失去了漫长的海岸线,沦为内陆地区。

面对外来的压力,清朝被迫废除了柳条边措施,这使得关内的百姓得以进入关外垦殖谋生,从而开启了关外地区的新一轮开发和人口增长。
哈尔滨地区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吸引人口迁移的重要目的地,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到了19世纪末,这里已经形成了数十个村屯,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哈尔滨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西部邻近齐齐哈尔,南部接近长春,更向南则是沈阳和旅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东清铁路(即中东铁路),它的北部支线从满洲里延伸到绥芬河,南部支线则从哈尔滨出发,经过长春、沈阳,一直延伸到旅顺,这极大地促进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

哈尔滨在成为铁路枢纽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口也不断增多,逐渐展现出了近代城市的雏形。1907年,清政府对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撤销,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在新设立的三个省份中,哈尔滨归属于吉林省滨江厅治。

哈尔滨在清朝灭亡后的历史变迁中,经历多次行政区域的调整和升级。滨江厅改为滨江县,随后又组建滨江省,哈尔滨作为滨江省的省会,新中国成立后,滨江省更名为松江省,哈尔滨继续作为省会,1954年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而黑龙江省的省会也从齐齐哈尔迁至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