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前30年,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它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的生产什么,销售多少,产品定价都依赖于计划指令,因此也称为指令经济。
计划经济主要有以下不足: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排斥一切非公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的过程, 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化和国有化的过程。一切非公经济均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非公市场交换被当做“投机倒把”而入刑。
2。国家或中央政府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主体, 国家计划的制定、贯彻,导致高度的中央集权。国家甚至对微观 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支出都做出计划,企业既不能自主经营又不能自负盈亏,企业只执行既定的生产计划,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开拓精神受到限制,人浮于事、“大锅饭”成为普遍现象。
3。行政命令代替价格机制实现社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不是根据经济效益进行分配,而是按照长官意志、权利进行分配,“平均主义”造成好钢未能用在刀口上,形成资源浪费。
4。商品交易的种类、数量、价格在行政命令下完成,商品失去了价值和市场价格属性。按计划分配利益,竞争消失,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效率显得无关紧要,粗制滥造导致社会生产率、产品质量低下。
5。举国体制赶超战略和重点建设,以牺牲农业、轻纺工业为代价,来弥补整体经济运行的低效率。结果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农村贫穷化、无法全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糖粮油蛋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家具等凭票证供应,居民住房紧张。
6。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极对立和斗争,国际形势决定了冷战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客观上形成与外部世界“脱钩”,对外贸易在经济构成中占比极低。
7。经济生活政治化,“抓革命促生产”,“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目张”的政治运动贯穿于经济建设,“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红卫兵”、“造反派”成为政治运动的工具。上至开国元勋,下至平民百姓均可能以“莫须有”、“因言获罪”沦为大量冤假错案的牺牲品。其结果是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产力发展。
8。计划经济的本质是政府对生产资料、利益进行强制分配,其结果导致权利腐败,形成特权阶层。“驻京办事处”、“走后门”、“拉关系”成为地方政府、普通民众为获得更多资源、包括参军、上学、就业、分房、购买紧俏商品的必选。
因此,建国后的30年尽管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方面从无到有,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基础建设。但是,由于计划经济决策失误、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和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高耗低效,以及对生产力的严重束缚,导致人民生活依旧贫困,在几乎所有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前30年计划经济实践结果距社会主义理想相距甚远,但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贮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由其是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斥非公经济体制,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具有同等的市场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改革开放40余年的社会实践,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过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广泛深刻、波澜壮阔的巨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生机活力得到空前释放,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得到大幅跃升。
针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加大”、“分配不公”、“底层焦虑”等问题,应当明确是当前经济的主流还是支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克服的还是可以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完善政策、法规来解决,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切不可本末倒置,重回计划经济,或将矛头对准非公经济,把脚盆里的婴儿与脏水一起倒掉。